剧本创意

京剧的故事,京剧史上有意思的故事,说给外行的人。故事里的戏料,京剧打哪来、是什么、有多美,其中蕴含的各种有趣玩艺,都一点点融在剧情里,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之中就弄个清楚明白,不管谁,看上几集准能对京剧发生兴趣,没准还成了戏迷。

不是某一位名角的艺术人生,是众多京剧前辈精彩生活片段的集萃和典型化;挑选流传下来的,那些过去足够精彩,今天仍意味盎然的桥段,针对当下不懂戏的年轻人,串起来、加调料,演绎,升华,契合时代的主旋律,使整个故事好看,引人入胜。

以风雨飘摇的晚清作时代背景,以爱国和自强为创作主题,以生动介绍京剧知识为目的,以歌颂京戏名角的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

趣味性、多悬线、强冲突、快节奏、大跨度,年代故事却又洋溢着时尚新潮的风格气息,轻松,别样,清新。

故事主线:雨霖铃等艺人群体在民族存亡的历史时刻,为提振民气,艰难创排京剧连台本戏,围绕京剧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叙说伶人的家国情怀、发愤自强,勾勒徽班进京后京剧兴起到成型的概况,演绎皇城根下的戏班戏园、台上台下,梨园行内外众生众相的纠葛矛盾,和老北京的风物人情;

第一副线:扬州府宝应县大运河边,戏社童伶们边学边演,既勤奋规范,又童趣横生;介绍京剧演员从入门到成熟的完整学艺历程,反映江南水乡陆班、戏船演出的情形,描绘当时中国戏曲旖旎丰沃的民间风尚,和清末江南的底层民生;

副线:慈禧与光绪的复杂“党争”,介绍宫廷对戏曲的推动,和京剧兴起的时代背景;

副线:雨霖铃与英子、肖剑骅与秀荷因戏而生的爱情悲喜故事;

副线:宝应知县刁丑妮微服出衙暗查河匪,直至为民除害;

副线:随着刑部捕快和内监奉旨出京秘寻肖剑骅的足迹,呈现北方的民间戏曲风貌。

计划分为四部:晚清、民国、抗日、解放前后;第一部60集(已完稿)。

故事梗概

清王朝内忧外患,京师的戏园子却愈加红火。

归政大典临近,慈禧为自己颐养享乐,不顾国帑空虚,旨意大兴土木,再造戏曲盛况;换大臣、借洋债、挪用海防军费,因此与光绪矛盾日深,朝内“党争”加剧。雨霖铃的戏唱得好,深得慈禧的赏识,却得罪了李莲英,于是受到种种阴招迫害,一路走来险象环生。宣德楼一次偶遇,雨霖铃与光绪建立了友情,以唱戏为掩护,暗中替维新人士呈递密折和西学书籍,禀报京师百姓的民意民声。

雨霖铃创排京戏《三国》连台本戏拉开了序幕。落难举人芦笙饱读诗书,谙熟戏曲,雨霖铃如虎添翼,戏衣铺的英子姑娘貌美善良,心灵手巧,于戏曲行头更是天赋异禀,二人在新戏创排的形象设计、戏装制作上默契合作。雨霖铃率领正声班呕心沥血,尽展才华。

身为伶人,雨霖铃却不惧权贵,几经凌辱打击,演艺历程风霜雷电。最严重的,是南城都察院一纸传单,勒令雨霖铃演唱全停,正声班陷入绝途。祸不单行,故乡村里的族长下了通牒,因他“自甘下贱,不得入族谱祠堂”;暴雨之夜,绝望的雨霖铃含泪点燃了《三国》唱本。英子将他唤醒,要改变世俗偏见,伶人自身就必须要自尊、自重、自强!禁“相公”、禁外串,革除梨园陋习,擦拭伶人社会形象,不顾收入惨淡,人心惶惶,正声班里闹槽开搅甚至跳槽,雨霖铃咬定青山,风雨不动。

一个个唱本在磨难中相继出笼,总讲,“单头”,激辩,雕琢;创新腔、添程式、增行当;融汇借鉴,推陈出新;一次次说排、响排、彩排、贴演,一出出经典好戏在砥砺中破茧而生,陆续“亮相”,一个个光照戏台的英雄形象令京师戏迷们如痴如醉,见证了中国京剧发展史上里程碑般的壮举,标志着京戏兼收并蓄,从各种原生剧种中脱胎换骨,独树一帜,走向成型。

肖剑骅曾任内廷的戏曲总教习,剧艺冠绝一时,因逃避与慈禧的复杂关系和流言,南下当了太平军忠王府戏班的“大师

傅”,金陵陷落一家惨遭灭门,自己侥幸逃脱;牛车,戏船,大运河边走乡串村的童伶戏社,肖剑骅隐匿其中,秘密联络失散的弟兄,准备扯旗放炮再大干一场。秀荷遭河匪抢劫一空,抱着五岁儿子投河自尽。救命之恩,人品风范,秀荷暗恋上了肖剑骅。亲娘曾是江南名旦,家传深厚,秀荷在戏社当起昆曲师傅;鲁庄书场的精彩演唱,惹来了飞来横祸,幸有刁知县严惩亦兵亦匪的水师管带,将她救出。儿子小宝终于获准学戏,从吃饭睡觉的礼仪细节开始,子午相、毯子功、小五套、吊嗓子,一步步学得有模有样。

宝应知县刁丑妮官小情怀大,暗查河匪历经波折,不得已请来王命旗牌才将罪魁归案严惩。走进戏社时,但见社容整肃,教习井井有条,童伶生龙活虎,戏目工整讲究,颇为赞赏。只是对“大师傅”肖剑骅的身份产生了疑问。

紫禁城长春宫天棚上掉下火药和刀枪,慈禧派出刑部第一捕快出京搜寻肖剑骅。乡村草台上,童伶一个不起眼的下场,被他嗅到了“猎物”的气息。县牢里,刁丑妮确认了肖剑骅的真实身份,恭行师生之礼。公堂审案俨然绝妙的“双簧”,肖剑骅奇迹般金蝉脱壳,带着秀荷秘密逃离鲁庄,奔赴上海。

戊戌之夜,全城搜捕维新党人;李莲英从养心殿搜到夹在唱本中的密折,兵马司的巡捕扑向雨宅。雨霖铃坐着亲王的轿车逃出朝阳门,大雨中孤独地离开了京师……

如有意向:15633114333

小片段:当年胡琴是如何破了大清律例,取代笛子做伴奏乐器的

  1. 紫禁城东华门 两骑马越来越近了。一前一后,是戏大臣任鹤云和正声班的琴师黄溪吟;黄溪吟的胸前,斜跨着他的胡琴。

到东华门门口了,任鹤云下马,靴页子里取出腰牌交给紫禁城护军守卫,一边回应着守卫的请安。一转脸,黄溪吟却突然不见,骑马的身影早就跑远了。

任鹤云赶忙翻身上马,追了过去。

  1. 城内街道 任鹤云疾驰撵上了黄溪吟,策马挡在他的前面。黄溪吟急忙勒住马。

任鹤云:怎么又往回走了,黄爷,不是说好了吗。

黄溪吟:任大人任先生,哎呦我的任大人,我这腿肚子直打哆嗦,您瞧我脑门子上这汗珠子,后背也湿透了都!进到里边儿,怕裤子也会尿湿的!

任鹤云嗔怪:瞧您这胆儿吧,比兔子都小。

黄溪吟:不是胆小,我就想,是不是我这么一竖着跨进门儿,感情能横着让人给抬出来,扔到臭水沟里,再弄不好,脑袋也分了家,一条全尸也保不住呐。我还是不去了,任先生,您饶了我吧,我这儿给您谢恩了,祖宗八辈儿念您的好!我给您立长生牌,一家老少天天烧香供着您。

任鹤云有点焦急:没事的,您就把心搁肚子里,我不是说了,担保您绝不会有事。杀头掉脑袋我替您,这下成了吧!

黄溪吟还在犹豫:不成不成,这哪儿成啊!

任鹤云:里头也说好了,我保您不会有任何事,全息全影的出来,不耽误您后晌的戏。走吧进去吧黄爷,我您也不信吗?

黄溪吟:不是不信您,皇纲王宪啊,用胡琴伴奏就是死罪,更甭提还敢带着它进宫了,任先生!

任鹤云:不是嘱咐过你了,进去了不说胡琴,它叫上手笛,上手笛,记住喽!

黄溪吟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可它就是胡琴啊,不去不去,不能去,吓死人了!哎呀哎呀,我的腿肚子啊,怎么就抖个不停呐。

任鹤云脸一沉:真不去?

黄溪吟:您饶了我吧大,大人,我给你磕头,这就磕,磕几个响头。(说着要下马)

任鹤云变脸:不能下!饶你?不光不饶你,我还要治你的罪,睁大眼,瞧好了我身上穿的什么,黄溪吟违抗朝廷命官,治你一个大不敬的罪,马上绑到顺天府,押进大牢。说吧,到底你去还是不去?!

黄溪吟傻了,怔怔望着他: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干嘛偏偏是我黄溪吟啊,招谁惹谁了我!

任鹤云瞪眼催促:甭啰嗦啦,走哇!

  1. 紫禁城储秀宫宫殿前,两名宫女抬着一把座椅,放在地上。任鹤云对黄溪吟伸手示意他坐上去,转身往殿门走,想去门口等候。丹墀上,已摆好了慈禧的座椅。下面,黄溪吟的手哆嗦的厉害,想坐在椅子上,双腿却抖得厉害,竟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费劲地解开琴套,取出胡琴。

丹墀上侍立的宫女太监们见状掩口而笑。

任鹤云扭脸一看,哭笑不得,转身回来凑到他跟前,低声:黄爷,您先拉一段,拉一段。

黄溪吟:拉……拉啥?

任鹤云略想:小开门吧,西皮小开门。

黄溪吟始终不敢抬头,将琴套搁在椅子上,垫布放在大腿上竖起胡琴,颤抖的手调了调弦,调好了径自拉起了西皮“小开门”。

任鹤云暗暗叹了口气,轻轻摇头,走向殿门。

悦耳清丽的琴声在殿前响起,在空气中飘荡,随着节奏的加快,黄溪吟的琴声也逐渐加大了。储秀宫殿内更衣、侍寝的宫女;外面水房、小御膳房和下房的宫女太监或走出来,或伏窗倾听;行走的侍卫也情不自禁站住了;再远处的宫女太监虽不敢凑过来,也被优美的琴声吸引,纷纷向这边眺望着,露出惊喜神色。

殿内慈禧和几名贵妇。胡琴声传进殿,慈禧侧耳,正在说笑的大家瞬时安静。

大格格进殿:额娘,上手笛的师傅来了。

慈禧:来啦,走,瞧瞧去。

慈禧在荣儿和大格格轻扶着下下炕,踩着花盆底鞋一摇三晃的往外走向殿门;门口弯腰候着李莲英。慈禧走到门口驻足,静听。少顷,又迈步前行,脚步有些加快了,到了外边,不顾默然无声跪了一地的人们,落座,专注地听。

琴弓在手,黄溪吟的紧张情绪好了些,埋头拉着;

一曲终了。黄溪吟收弓,抬头快速望了下殿门,看到慈禧又害怕了,慌忙拿着胡琴伏在地上,忙不迭地磕了三个头。

慈禧面无表情,望着地上的黄溪吟:怎么不坐呢?

黄溪吟低着头翻翻眼也不敢回答。

李莲英赶忙:回老佛爷,他,他是,他是怕脏了他那绸布套子吧。

慈禧:再搬一把。你们都起来吧。

李莲英:嗻!(示意身旁的太监赶紧去;跪在地上的人们也都站直了身子)

慈禧:小开门吧?戏里皇帝和后妃升殿用的。

任鹤云:皇太后说的是。

椅子搬来了。

慈禧:放近点儿。

俩太监将椅子放在离丹墀很近的地方,过去将黄溪吟搀起,走到椅子跟前。黄溪吟低着脑袋摆摆手却不坐,依然伏身在椅子旁。

慈禧:拿来我瞧瞧。

太监崔坤林快步走下丹墀,从黄溪吟手中拿过胡琴,返回双手跪呈慈禧。

慈禧把胡琴拿在手上,变换着角度端详:叫什么呐?

黄溪吟不敢言语,李莲英大声:老佛爷问你呢。

黄溪吟满脑门子的汗:胡……上手,上手笛。

李莲英与任鹤云对望一眼。

慈禧:说说,你这个上手笛伴奏,和竹笛子有什么不一样呐?

黄溪吟:不不一样,胡,上手笛不是伴奏,是是,是随奏,随奏!

崔坤林突然吼叫:犟嘴!

慈禧脸一沉,瞪他一眼。

现场气氛霎时有些紧张。

李莲英怒目低声喝斥:找打呢你猴崽子,看不出眉眼高低!

崔坤林诺诺低首。旁边的宫女也拿眼睛翻他。

慈禧语气和蔼:随奏?随奏不也是伴奏啊?

黄溪吟低着脑袋,两个手掌却竖起使劲摇晃:不不不,那可不一样的,皇皇太后。

慈禧不动声色:赐茶。

宫女将一碗五彩盖碗茶端过来,大格格接到手,走到跟前递给黄溪吟。

大格格:师傅您甭害怕,你刚才拉的挺好,这是老佛爷赐你的茶,这是天大的恩裳,宫里少有人能得,亲王和军机大臣都没得过呢,甭害怕您,师傅。

黄溪吟忙不迭:谢,谢谢皇太后。

大格格:上手笛那么多的好处,老佛爷等着听呢,师傅您就慢慢说,说全了。

黄溪吟:是是是,不害怕了,说全了。

慈禧:说来听听吧。

黄溪吟情绪稳定了,调匀呼吸想了想:皇太后啊,竹笛和唱腔是分着的,唱归唱、吹归吹,我这上手笛是裹着腔的,像两股绳绕在一起,把唱腔裹得严严实实的,随着唱腔走,它的尺寸、劲头、气口像……像猴皮筋呢皇太后,能伸能缩,随时变、随时调,托、衬、垫、补,原丝合缝。默契好的,一丁点儿间隙也没,即便角今儿没带着嗓子,也能用巧劲儿给他补上,让人听不出来,皇太后。

慈禧:给谁伴奏,音色是不是也就不一样了?

黄溪吟有些放开了:哎这您可问着了,皇太后!不一样不一样,同样的曲调,同样工尺,各个行当,每个角儿,出来的味儿都不一样,差着呢!弓法指法甚至音色,都得跟着角儿的嗓音腔调走,给谁伴奏就得懂谁,学谁,反过来,角的唱也要就着伴奏,两下就和,就能珠联璧合,各种不一样的流派,不一样的风格就出来了。

大格格:这样,伶人就能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改变唱腔,同样的戏腔不同的唱法,多姿多彩,争奇斗艳了。

黄溪吟:对对,好着呢皇太后!

慈禧已像个请教的样子了:竹笛呢,做不到吗?

黄溪吟连连摇头:不成不成,竹笛哪能做到呢,做不到。它有笛子眼儿限制,还要倒气换气,唱腔里的滑音擞音吹不出来,也不能随着腔调随时应变,跟不上,也不能抹不能揉,太单,肯定不成的。

慈禧:你这上手笛,这么多好处。

黄溪吟:我们在台上叫文场,也叫“傍角儿”,台上才见功夫呢皇太后,不光傍得紧、托得严,如影随形,还能处处给劲,拱火添柴,简单说吧,就四个字,托腔保调,把角儿的情绪烧得旺旺的,角唱得舒畅,唱得痛快,台下听得就热火,开了锅一样,满堂的彩声一句一个好!

任鹤云露出微笑。

慈禧想了想,左右看了看:莲英,

李莲英:奴才在!

慈禧:你去,搭一段。

李莲英稍有犹豫:——嗻!奴才试试。

李莲英俯身双手接过慈禧手中的胡琴。

李莲英走下丹墀,低声对黄溪吟:我唱老生,咱俩没合过,我这嗓音、调门您都不熟,能伴好不?

黄溪吟挺自信:您先唱,随后我就到,

李莲英:《八大锤》,为国家秉忠心,熟不您?

黄溪吟:成,王佐的这段不用过门,大人您走着,请。

李莲英扭脸瞧了一眼慈禧那边,低声:有劳您了,帮我托住。

黄溪吟也低声:李大总管您放开了唱,我伺候好您。

李莲英略显紧张,搓着手,清了清嗓音:

为国家秉忠心,

黄溪吟偏仰着脑袋望着他,先听他清唱,小心翼翼地试着指和弓,低声跟上:

食君禄,

第三句起弓,边拉边调整,黄溪吟已完全掌握了李莲英的特点,声音逐渐加大

报王恩昼夜奔忙

黄溪吟的琴弓越拉越有力,托衬的却是更加严密

想当年在洞庭逍遥放荡

李莲英受了胡琴的感染刺激进入状态,情绪起来了,做工有模有样的也跟上,丹墀之下俨如台上,嗓音也彻底放开:李莲英停唱等弦的空挡,黄溪吟口中念着锣鼓经,陶醉其中,已然忘记身在何处。

到如今食君禄未报宋王

后半段已是完美配合,直到唱罢弓收,周边的宫女太监们竟也忘了宫禁规矩,情不自禁的给李莲英拍掌叫好。

李莲英转脸眼望慈禧,慈禧默默点了点头

李莲英停下,朝慈禧弯腰作揖:亵渎老佛爷圣听,奴才该死!

慈禧却淡淡的:看赏。

李莲英高叫:老佛爷看赏了,快谢恩!

黄溪吟脑袋磕地:谢谢谢谢,谢皇太后!

慈禧:嗯,好听。莲英,你跟这位师傅合计下,从外头举荐几个好师傅,充到内学,往后,宫里也用它吧。莲英你也学学,学会了给我托腔。

李莲英:奴才遵旨,马上学。只是,这个禁令……

慈禧:凡事都有个开头,垂帘听政也不是老祖宗的体例,当初没有这个法儿,后来还不是好好的?一把乐器而已,听不死人,也亡不了国。

李莲英:嗻,嗻,老佛爷圣明!

如有意向:15633114333

标签: 其他剧本

相关推荐

添加新评论,含*的栏目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