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日记

(2023年)

(早上7:59,老师现在台上,准备讲课了。一个男生背着书包从教室后门快速的溜了进去。最后一排的另一个男生拍了拍旁边的空位,示意新来的男生坐在那里。)

卫仁民:(一边小声的向旁边的男生嘟囔着,一边放下书包看着手机)早上八点就要上课,真烦死了,根本起不来啊。

马小明:(无聊的翻着朋友圈,随声附和着)是啊,昨晚我敲代码敲到十二点多,困死我了。(伸出手抓了抓头发,把手伸到卫仁民前面让他看,撇了撇嘴,做了个无奈的表情)看啊,我头发现在一抓就是一大把。

卫仁民:(假装很生气,不满的骂了句)谁让你背着我偷偷卷的,活该。

(卫仁民把书包放进抽屉,这是他的手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他低头一看,是一个棕色的牛皮笔记本,他拿出笔记本,把书包放进去。)

卫仁民:(随意的打量着,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奇怪的问到)这谁的本子,这么高级?

马小明(摇了摇头):不知道,不是我的,你看看有没有写名字?

(卫仁民翻开笔记本,只见第一页工工整整的写着“日记卫国嘉”五个字。)

马小明:(满脸的惊讶)这个人和你是一家人吧,都姓卫。要不要看看他写了什么?

(卫仁民翻开日记第一页,里面的内容把他惊呆了。)

(1956年)

(晚上十点多,一个男生穿着军装趴在一个破旧的小桌子上眉头紧皱的写些东西。煤油灯上跳动的火苗照亮了那本日记。)

旁白:(1956年4月25日,星期三,天气晴。今天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潮澎湃。想当年美国向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是扭转局面的关键啊。若是我们自己也拥有自己的原子弹,那我们就再也不怕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真的站起来了!所以,为了祖国的安定,我毅然决然的报名了原子弹研发的项目,希望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我的力量。)

(2023年)

(卫仁民和马小明满脸疑惑的看完日记,不禁感到好笑。)

卫仁民(嘴角上扬):这是谁写的小说?穿越文写的跟真的似的。

(卫仁民写了张纸条,夹了进去。)

(1962年)

(晚上,一个男生推开了一扇吱呀吱呀的木门。他快步走到桌前,拉亮了台灯。昏暗的灯光下能看到他脸上按耐不住的笑容。他翻开日记本,一张纸条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卫国嘉:(惊慌失措的环顾四周,没有发现有人动过的痕迹)真是奇怪了,这可是国家最高机密,这是谁干的?

(他定了定神,严肃的抽出纸条,写上一行字。)

旁白:不管你是谁,你看了国家的机密,我劝你早点向组织认错,这不是小说,不能开玩笑。

(2023年)

(第二天,卫仁民早早就到了教室,发现那本日记还在,他兴致勃勃的打开日记。)

卫仁民:(满脸戏谑)这兄弟日记不拿走,还回我信息了。

旁白:兄弟,这都2023年了,什么国家机密,上网一搜就全知道了。后面我帮你写: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一个专门研究核武器的领导机构。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国的核项目获得了更高的优先级和协调。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共同努力,为核试验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怎么样,

(1962年)

卫国嘉:(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日记本)这件事情只有在会场的人知道,这个自称是2023年的人竟然知道!难道他真的来自未来?

(时空交错,两人一起在日记上交流。)

卫国嘉:你说的是真的吗,你来自未来?

卫仁民:嗯?这不是小说吗?!

卫国嘉:未来的同志你好,这不是小说,这是我的日记。你知道未来吗?我们的项目成功了吗?未来的中国怎么样?中国强起来了吗?

卫仁民:兄弟,不瞒你说1964年10月,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不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你们的项目成功了!未来的中国人民都很幸福,核能源不仅用在了中国的军事上,还用在了日常发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你们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明亮且美好。

卫国嘉:听到你这么说,我们就满足了。

卫仁民:但据我们所知,参与当年原子弹研发的很多人都遭受到了核辐射,而且都要隐姓埋名,甚至现在都查不到名字,你们就没有心有不甘吗?

卫国嘉:同志,我们生在了这个时代,就要负起这个时代给我们的责任,伟大的祖国通过我们的双手正在不断的蓬勃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好,我们都在急切的期盼你们时代的到来,高兴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心有不甘呢?

卫仁民:同志,你好。我叫卫仁民!

卫国嘉:同志,你好。我叫卫国嘉!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原子弹爆炸成功。卫国嘉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听着战友向他讲述的消息。)

旁白:1964年10月17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二天,卫国嘉因长期遭受核辐射,身体里的恶性肿瘤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

(2023年)

早上7:29,卫仁民走进教室,放下书包,拿出课本,坐在了第一排,等待老师的上课。

彩蛋:(给日记特写: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葬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蟹。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1935年10月)

(全剧终)

标签: 短视频剧本

相关推荐

添加新评论,含*的栏目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