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智慧含量(一)
相声的智慧含量(相声) 科海鹰([email protected])
甲:今天想先和您探讨一个特殊的问题。
乙:什么问题?
甲:相声的智慧含量问题。
乙: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
甲:因为我发现,过去侯宝林大师等前辈说过一些智慧含量高的相声。
乙:您举举例子。
甲:比如像一些猜谜,对对联的相声。
乙:这些相声确实对提高听众观众的智慧水平有好处。
甲:可以现在这类相声似乎并不多见。
乙:那您打算怎么办?
甲:我想说一些智慧含量较高的段子。
乙:要是这样的话,我得多卖卖力气。
甲:多卖力气可以,可不要赤膊上阵。
乙:为什么?
甲:动脑筋的事情,赤膊上阵一点用处也没有。
乙:确实如此。不过太费脑筋的事情,我干不了也不愿意干。
甲:先别往后缩。我告诉你,智慧含量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看起来很困难的问题。
乙:不可能吧?
甲:我举一个例子,有一百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采用单淘汰制,每场比赛淘汰一名运动员,请问要比赛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
乙: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例如很难考虑所有的分组情况,可能不分组,也可能先分成两个组或三个组等等。
甲:要是这样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学数学的人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乙:那您给出答案吧!
甲:由于是单淘汰制,一个失败后就被淘汰的运动员对应一场比赛,而冠军从未失败,所以总的比赛场次等于运动员总数减去一个。
乙:有一百名运动员,决出冠军需要比赛九十九场?
甲:对了。解决的方法简单不简单?
乙:确实高,确实简单。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招聘工作的,我可以建议他用这个一对一比赛的方法招聘人才。
甲:招聘的情况有所不同,有时招聘一个,有时招聘不止一个。
乙:那怎么办?
甲:招聘两个总的比赛场次就是总人数减去两个。
乙:招聘三个总的比赛场次就是总人数减去三个。
甲:对了,你的进步不小。
乙:我总算有点进步,真不容易呀!
甲: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探讨?
乙:关于矛和盾的问题。
甲:请把问题讲得清楚一些。
乙:有一位古人卖矛又卖盾,他先说:“我的盾非常坚固,天下多么锋利的矛都不能戳穿”;过一会儿又说:“我的矛能够戳穿无论多么坚固的盾”。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那位古人回答不出来,请问您能回答出来吗?
甲:这个问题我也考虑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夏天,有一次买西瓜之后我才豁然开朗。
乙:这是怎么回事?
甲:去年夏天正热的一天,我从老远的地方看到一个西瓜摊前的木板上写着:西瓜六毛一斤。由于别的地方都是一元一斤,所以我走过去挑了一个十斤的西瓜。可是当我拿出六元的时候,摊主却让我再仔细看看木板,我这才发现木板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六斤以下六毛,六斤以上一元。没办法,我只好又拿出四元才把西瓜抱走。
乙:摊主够聪明,或者说是够狡猾。不过,顾客也会吃一堑长一智,要么赌气不在他那里买了,要么会仔细看清楚价格以后再说。
甲:我却是吃一堑长两智。
乙:这是怎么回事?
甲:我还从摊主的做法中领悟到卖矛和盾的古人如何回答别人提出的难题。
乙:这个难题似乎几千年来都没有人能够帮助这位卖矛盾的古人解决,您一定有什么绝招。
甲:这个绝招就是像卖西瓜的摊主一样,附加一些条件。例如这位古人可以先说:我说“我的盾非常坚固,天下多么锋利的矛都不能戳穿”,这是有条件的,现在我可以把我省略的条件说出来:如果让杨贵妃或者埃及艳后来戳,能够戳穿吗?
乙:应该不能戳穿。
甲:这就对了。接下来这位古人可以再说:我说“我的矛能够戳穿无论多么坚固的盾”,这也是有条件的,现在我也可以把我省略的条件说出来:如果把无论多么坚固的盾放在火中烧得非常软,再让杨贵妃或者埃及艳后来戳,一定能够戳穿吧?
乙:您怎么老提大美人呀
?甲:心理作用。提出难题的人,也会有怜香惜玉之心,搬出这些大美人做挡箭牌,他们可能不会再为难这些大美人了。
乙:可是如果唐明皇听了,可就不干了,让我的爱妃戳烧软的盾,万一烫出个疤瘌,你该当何罪?
甲:那也没关系,可以把盾的一部分磨得和纸张一样薄,再让杨贵妃或者埃及艳后来戳,就没有问题了。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
乙:果然刁,刁德一,真有你的。
甲:我可不愿意做刁德一。不过,人确实不能太刁,这个道理我也是同意的。
乙:那您是不是承认您的解决方案确实有点刁?
甲:是的。另外,我只能做到让卖矛盾的古人勉强过关,勉强保住了面子。
乙:您要承认这一点,说明您还不太刁。
甲:我这是实话实说。
乙:冒昧地问一下,您对外国的难题研究过没有?
甲:也研究过一些。
乙:那我就不客气了。您对英国著名学者罗素提出的悖论,有什么高见?
甲:你对哪一个悖论最感兴趣?
乙:影响最大的理发师悖论:一天,一个村里的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但是,招牌上明明说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作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
甲:这个难题的解决,也可以用西瓜摊主的方法,附加一些条件。
乙:又是西瓜摊主的绝招!这回附加什么条件?
甲:理发师可以补充一句:除了我以外。
乙:这个回答,太不理直气壮了;而且不像您刚才用大美人做挡箭牌一样,一点韵味也没有。
甲:要理直气壮一点的答案,我可以给出来。首先,理发师的这个宣布没有考虑别人的意愿。理发师能否给某人理发,还要看那个人同意不同意。理发师指出这一事实之后,就可以说;理发师自己不给自己理发,原因是:“我自己不同意我给自己理发。”这样就避免了矛盾。
乙:这个回答,似乎没有什么韵味。
甲:要有韵味的回答,也可以呀!理发师可以让夫人拿着刀剪,自己把着夫人的手给自己理发刮胡子。这就是:夫妻合作把发理。
乙:太危险了,夫人的手要是一哆嗦,理发师就要皮肉受苦了。
甲:不受皮肉之苦,也可以呀!理发师可以说:“我遇到杨贵妃或埃及艳后那样的大美人就自己理发,否则就不自己理发。”
乙:这样说,夫人还不生气?
甲:先过关再说,回去再跪搓板,向夫人赔罪。
乙:这可有点划不来,还有别的招儿吗?
甲:理发师可以向马纳多纳学习呀!
乙:理发师在给自己理发的时候,可以说:“我的手现在是上帝之手,是上帝在给我理发。”
甲:你真行呀!进步不小!
乙:还不是跟您学的。
甲:罗素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悖论,也称为“说谎者悖论”:古希腊时代一个克里特岛上的人说:“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如果这句话为真,那他自己就是在说谎,所以他的话就是假的;如果这句话为假,那就是克里特岛人不说谎,那他的话就是真的了。因此,无论怎么解释,都会导致矛盾。
乙: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甲:首先,几乎每个人都有说谎的时候,你承认吗?
乙:不承认。
甲:那好,我问你,有一天早上你的上司西装革履地站在你面前,问你他精神不精神,而你觉得他一点也不精神,可是你会直说吗?
乙:不会。
甲:那你是不是要说谎?
乙:是的。
甲:你承认这一点就好办了。同样的,克里特岛上的人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是假话。例如男人向女人求婚的时候说:“亲爱的,我要娶你!”这也是说谎吗?
乙:显然不是。
甲: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定义说谎者是“经常说假话,但不是每一句话都是假话”。因此,可以允许这个人说的“克里特岛上的
人都是说谎者”这句话不是假话,而是真话。但是允许这个人说的其他话是假话,因此这个人依然是说谎者。乙:我明白了,“说谎的人”和“不说谎的人”,都是模糊概念。“说谎的人”有时也说真话;“不说谎的人”有时也说假话。,
甲:你又前进了一大步。
乙:哪里,哪里,惭愧,惭愧。
甲:不必惭愧。前面我已经说了,人不能太刁了,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乙:您再举一个例子。
甲:世界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个悖论: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萨跑到一个小岛上,成了这个岛国的国王。他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到达这个岛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果回答对了,就允许他在岛上游玩,而如果答错了,就要把他绞死。一天,一个胆大而智慧的人回答:“我到这里来是要被绞死的。”小岛的国王发现,他的法律无法执行。如果让他在岛上游玩,那就与他说“要被绞死”的话不相符合,这就是说,他说“要被绞死”是错话。既然他说错了,就应该被处绞刑。但如果要把他绞死呢?这时他说的“要被绞死”就与事实相符,从而就是对的,既然他答对了,就不该被绞死,而应该让他在岛上玩。国王出于无奈,不得不把他放了,并且宣布这条法律作废。
乙:这个国王让自己出丑了。
甲:这还是轻的。还有可能自取灭亡。
乙:真的?
甲:我问你,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入侵者是谁?
乙:成吉思汗。
甲:如果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到这里来说:“我要到这里来操练军马。”这位国王如何回答?
乙:你说说看。
甲:国王如果说:“你的回答正确。”那好,放人到岛上游玩吧,结果成吉思汗名正言顺而且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该岛。
乙:还会按照惯例将岛上的美女包括王后当作战利品享用。
甲:然也。
乙:国王如果说:“你的回答错误。”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甲:成吉思汗一定会说:“我只是要来操练军马,你却要绞死我,真是胆大包天,我不收拾你收拾谁?”
乙:结果国王和王后一样被收拾,只不过成吉思汗可能要稍微费点力气。
甲:这点力气,对于成吉思汗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乙:那么,国王有没有办法避免灭顶之灾?
甲: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发布这样的法律。
乙:可是如果已经发布了怎么办?
甲:那就附加一个条件:本法律仅对傻瓜执行。
乙:可是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傻瓜呀!
甲:所以这相当于变相地宣布这条法律作废。
乙:奇怪了!“附加条件”您已经用了这么多次了,简直成了您的法宝。
甲:就算是吧。
乙:您去年夏天买西瓜,真可以说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不!不!您和在别处买西瓜一样,也是一元钱一斤,所以您并没有吃亏。如果硬要说是吃亏,吃的也是“好”亏,您实在是“吃好亏,占大便宜。”或者:“吃好亏,多次占大便宜。”甚至:“吃好亏,占一辈子大便宜。”
甲:那你也学着吃吃这样的“好”亏。
乙:如果可能,我要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
甲:得得得得得,吃这么多小心撑破了肚皮。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