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菜偷饭(相声)
偷菜偷饭(相声) 科海鹰([email protected])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甲:今天咱们说说一个特殊的话题。
乙:什么话题?
甲:偷菜偷饭。
乙:“头彩”?2012年6月,北京一彩民独中奖金5.7亿,可以说是头彩了吧。我要是也能中头彩该多好呀!
甲:别做梦了。我说的不是头彩,是“偷菜”,偷是偷窃的偷,菜是蔬菜的菜。
乙:原来如此。可是,您提“偷菜”干什么?
甲:干什么?让我好好看看你,你是不是有毛病呀?
乙:我一点也没有毛病呀!难道不明白您为什么提“偷菜”就是有毛病?
甲:差不多。
乙:差不多?您先别这样武断,我问您:如果是老外,会明白您为什么提“偷菜”吗?
甲:如果是老外的话,可能就不知道。
乙:好,那您就把我当成老外,对我进行一番启蒙教育吧。
甲: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听好。这一段时间,一句“你偷菜了吗?”正成为网民们见面时,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从七八岁的小学生,到二十多岁的年轻白领,再到已过知命之年的中老年人,都热衷于“偷菜”。
乙:我也是网民,可是我就不热衷于“偷菜”,而且老实说,您说的这种情况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过。
甲:真的?
乙:没错。
甲:细细想来,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玩“偷菜”的人,顶多也就五千万人,和五亿多网民比起来,十分之一都不到。
乙:可不是吗!
甲:那我就不提“偷菜”了。
乙:别,别,请您跟我讲一讲关于“偷菜”的有意思事情,我愿意洗耳恭听。
甲:你愿意听什么?
乙:您就从什么是“偷菜”开始讲吧!
甲:“偷菜游戏”是模拟现实生活中农场操作过程的一款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人们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经营自己的农场,种菜、施肥、收获等,与现实中不同的是这里偷菜是容许的。由于游戏设计得十分有趣,一时间“偷菜”引起许多网民的兴趣,使得这款游戏迅速风靡网络。
乙:原来是这么回事。
甲:你现在对“偷菜”感兴趣了吗?
乙:有那么一点意思。不过,我现在对于与“偷菜”有关的笑话更感兴趣。
甲:那我就给你讲一个笑话。有一位男士,在电梯里对另一位男士说:哥们,你真不够意思,昨天晚上把我老婆偷了。该男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连忙说:朋友妻,不可欺;我哪能干这种事呀?我老婆可以证明,昨天晚上我一直没出家门。第一位男士马上说:我说的是昨天晚上你把我老婆的菜给偷了。
乙:您瞧瞧,差点闹出误会来。
甲:还有一位女白领,时刻不忘偷菜。
乙:不上班了?
甲:当然不是,而是挤出时间偷菜。以前她每天8点起床,现在,她经常7点不到就起床开机、登录农场,将成熟果实一网打尽。
乙:为什么这么早就爬起来?
甲:据说是因为早上人少,更容易偷到值钱货。随后,她也顾不上脸面了,妆都懒得化就直奔公交车站,以便在车上占个座位,便于用手机上网偷菜。
乙:不吃早餐了?
甲:早餐吃不吃无所谓,但菜一定不能不偷。到单位后,头一件事就是再来一次“大扫荡”,顺便帮几个有事的“闺蜜”收拾收拾菜园子。上班期间,她更是将空余时间精打细算,力争抽更多时间进出“菜园”。后来,她在农场的级别已经达到48级,还拥有一套“花园别墅”和几千万“资产”。
乙:这些富贵都是在虚拟世界里面吧?
甲:这你就不懂了。虚拟世界有虚拟世界的成就感。
乙:和现实世界中的成就感不一样?
甲:当然了。以这位女白领为例,她以前下班后经常无所事事,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都在慢慢减退。而在虚拟世界中偷菜,不仅充实了她的生活,还重新燃起了她的生活乐趣。
乙:如果是这样,那可是好事。
甲:情况还不止如此。“偷菜”游戏和以前曾经火爆网络的“买卖奴隶”游戏类似,“买卖奴隶”是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允许的行为,“偷”也是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允许的行为,但是游戏者可以通过虚拟世界中的“偷菜”,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放松紧绷的神经。
乙:这更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所受的压力实在不小。
甲:那你要不要也试一试偷菜?
乙:为什么?
甲:许多人加入偷菜的行列,都是由于从众心理。当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在玩偷菜,自己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不是说偷菜本身多么有趣,主要是享受和很多熟人、朋友抢着‘偷’的快感。特别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人,偷菜游戏正好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子,在“偷”来“偷”去中寻找共同话题、拉近相互的距离。有的人,通过偷菜,甚至偷到了爱情。
乙:真的?
甲:真的。有一些情侣,就是通过玩偷菜游戏走到一起的。怎么样,你要是手痒痒了,我可以教你。
乙:请原谅,我还不想偷菜。因为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缓解压力的方式也比较传统:听听音乐,散散步,打打球,逛逛公园,买买东西,再加上到网上溜达溜达,就足够了。
甲: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乙:不瞒您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是一个自制力比较差的人,一旦深陷其中,恐怕就逃不出来了。
甲:一看你就是一个不能收放自如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
乙:话别说得这么损好不好?难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甲:哦,不,不。确实有人因“偷菜”迷失了自我,耽误了工作,对本人、家人和他人造成了伤害。
乙:你举个例子。
甲:有一些人显然嫌网上“偷菜”不过瘾,居然在现实中也动起了进菜地偷菜的念头。有一位大婶在自家三分地里种了萝卜和白菜,辛苦浇水施肥,未曾想快要收获了,半夜却被别人偷走了。更有甚者,后来才知道,村里许多人的白菜也被偷了。
乙:真到别人的菜地里去偷菜,可有点太不像话了。
甲:还有更不像话的。
乙:是吗?
甲:是呀。不仅有人到菜地里偷菜,还有人到市场里偷菜。有一位做蔬菜生意的先生,平日一般都到批发市场进四五车菜,买好后临时就放在路边,两年多了,从来没丢过。可是最近有一天清晨却发现菜少了很多。丢的都是一些比较贵的蔬菜,包括蒜薹五大包,价值1000多块钱,还有香菇两箱等,总共2000多块钱的菜就不翼而飞了。
乙:这更不像话了。
甲:是呀,有人就提出要适当采取措施。
乙:什么措施?
甲:不再叫“偷菜”,改称“采摘”,“收获”。
乙:那不是换汤不换药嘛?
甲:是呀。不过更好的办法也没有呀。
乙:有没有急流勇退的?
甲:有呀。有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公务员。自从开始玩偷菜游戏以后,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的是所有好友菜园里蔬菜的成熟时间,只要时间一到,立即想方设法上网收菜、偷菜。和朋友们聚会,他还惦记着哪些蔬菜、果实等;爬山时,也会突然情不自禁地摸出手机上网;打麻将,常因惦念偷菜分神而出错牌;朋友们都说他已走火入魔,聚会时也不愿再喊他。有鉴于此,痛定思痛,他断然与“偷菜”告别,并且说:“现在不是我在玩游戏,而是我被游戏给玩了”。当然,也有遭遇不幸的。据说有的员工因上班沉迷于偷菜游戏而被公司开除。
乙:这两种人,一种人显然是明智的,另一种人显然是不明智的。
甲:我们希望所有玩游戏的人都是明智的人。
乙:但愿如此。
甲:不过,千里搭长亭,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任何游戏的吸引力都是有限的。偷菜等网络游戏的生命力也不会长盛不衰。因此,大家没必要把偷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
乙:是这样的。
甲:你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偷菜这种嗜好,原来古人也有。
乙:真的?
甲:是的。古代一些典籍对古人的偷菜行为有记载。宋代《松漠纪闻》里说,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的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奴婢到其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必须提着茶点上门,才能赎取失物。另外,有的地方竟然有“放偷节”,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窃取他人菜园里少许的青菜。然而也有偷空人家菜园的。例如广西某县,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采摘,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
乙:有没有偷到爱情的?
甲:也有呀。台湾地区曾经有一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乙:这是什么意思?
甲: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未婚少女如果在元宵夜或者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xml:namespace>郎君。
乙:真是有意思。不过,如果不是玩偷菜游戏玩过了头,现在恐怕没有人再偷菜了吧?
甲:不是,我就听说过一位外国大学生不仅偷菜,还偷饭。
乙:外国大学生还有连偷菜带偷饭的?
甲:是呀!
乙:这真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那你快点说说。
甲: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到一个欧洲的发达国家去留学。做好的饭菜经常被该国的一位大学生顺手牵羊。
乙:这怎么可能?我听说国外的大学生都是一人一个房间。
甲:一人一个房间是不假,然而厨房和冰箱确是合用的,一般四人合用一套。
乙:那样的话,一个人放到冰箱里的东西,其他三个人都有机会拿走。
甲:是的。我的这位朋友,经常抽空做好了够几天吃的饭菜,然后放到冰箱里以备不时之需。
乙:这太方便了。
甲:是方便,不过也方便了住在隔壁房间的那位外国大学生。
乙:他怎么办?
甲: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偷拿几口菜,让人发现不了。
乙:他还挺有策略。
甲:是呀。可是由于我这位朋友不愿意声张,那位外国大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后来发展到偷半份菜,最后竟然连菜带饭一锅端。
乙:那还不找他理论理论。
甲:是呀!可是对方也有绝招。
乙:什么绝招?
甲:那位外国大学生一回到宿舍,就开始就着偷来的饭菜喝酒,一直喝到醉醺醺的。
乙:是呀,喝醉了你还能说什么?不过,总有清醒的时候吧?
甲:是的,在他清醒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对他说,请他以后不要再这样背地里吃别人做的饭菜了。
乙:他听了一定闹个大红脸吧?
甲:它不但根本没有脸红,反而振振有词。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你第一次在厨房里做出美味可口的中式饭菜时,不是还请我们品尝吗?我当时就问你以后再做出好吃的饭菜时还能不能让我们品尝?你当时回答说可以,所以以后我就不客气地接着品尝了。
乙:你看,他还有理了。那怎么办?
甲:我的这个朋友只好换一个住的地方。
乙:对,离他远远地。外国人中,像他这号人还真少有。
甲:不对,外国人中,稀奇古怪的事情还真不少。
乙:又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
甲:我问你,中国的皇帝有偷东西的吗?
乙:在当皇帝之前,可能会有一些人偷过东西。但是当了皇帝之后,就没有人再偷东西了。
甲:可是外国的国王之中,就有对偷东西情有独钟的人。
乙:真的?谁呀?
甲:埃及的最后一个国王,1952年7月被迫签字退位的法鲁克。
乙:国王还偷东西?他都偷谁的东西了?
甲:法鲁克对大臣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但不是索要,而是靠偷。甚至在外交场合,他对外国政要也毫不留情。每次在王宫举行的酒会上,法鲁克都笑容满面地穿梭在各国政要之间,瞅准目标就下手。等到偷得差不多了,他就心满意足地一个人躲进房间,把偷来的“战利品”掏出细细观赏。其中有钱包、皮夹、打火机、手表和钥匙链等,甚至妇女的化妆盒和口红他都“照收不误”。
乙:那他有没有失手的时候?
甲:当然有了。常在河边走,难免要湿鞋。有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开罗,法鲁克看上了丘吉尔的怀表,由于实在按捺不住,索性“伸出第三只手”,不料因偷技不高被发现。最后由于英国政府的抗议,法鲁克才极不情愿地将怀表归还给丘吉尔。
乙:从此以后,法鲁克是不是就不再偷了?
甲:不是。这次受到重挫的法鲁克,发誓要苦练“本领”。为此,他专程驾临监狱,找到一个被关押的资深名偷“拜师”。
乙:“名偷”而且还“资深”,那一定身手不凡。
甲:是呀,据说法鲁克在学习技艺方面悟性极高。在不长时间里,就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为感谢这名资深名偷,竟破天荒的使其免释出狱。后来,法鲁克进一步刻苦钻研,竟然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
乙:后来他又有什么显赫业绩?
甲:1944年伊朗国王的送葬队伍经过埃及时,法鲁克居然从国王的尸体上偷了勋章、宝剑等而没被人发现。
乙:果然厉害。不过,这样的人能当好国王吗?
**甲:当然不能,后来法鲁克的统治被纳赛尔领导的军事政变所推翻。
乙:玩物丧志。这是必然结果。
**科海鹰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