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今天我们给大家说段相声。

乙:今天来段什么内容呢?

甲:这段时间,我潜心在家研究学问。

乙:哟,就你,还研究上学问了?

甲:你可别门缝瞧人——把人给看扁了。

乙:是我嘴欠,不该发出疑问句。

甲:你是够嘴欠,大鱼大肉之类的荤腥少了?

乙:你还是说说你研究什么了。

甲:我在看书。

乙:这好,现在人每个人不管在哪都捧着手机,看书的似乎少了。请问,你看的是什么书?

甲:字典。

乙:字典?你是在家里和孩子一块认字哪。

甲:瞧瞧那神情,还“认字哪”,请问,字典上所有的字你全都认识?

乙:这当着大伙面可不敢吹牛,但认识几千个字还是有的,特别是常用字大多还是认识的。

甲:别用那种惊讶的口气,还“常用的字大多都认识”。我现在给你说一个,你认认。

乙:行,你可别出生僻字。

甲:那不能,咱不能故意为难你不是。这个字是这样:上面一个“山”,下面还是个“山”,两山摞起来,念个啥字?

乙:山摞山,这不是“出”嘛,小学生都认识。出门、出行、出山这样组词。

甲:你不觉得“山摞山”会很重吗?

乙:是够重的,你的意思……

甲:既然你也觉得很重,看来你也悟出来了,这个字应该就念“重”,山压山那样很重的。

乙:哦,这就是你研究字典琢磨出来的学问?“出”不念出,山摞山念“重”?

甲:对了,这难道不是惊人的学问?石破天惊哪!

乙:那“重”字又该念什么?

甲:这两字换个个,“重”字念“出”。

乙:你给解释解释。

甲:你看啊,“重”字由“千里”二字组成,“千里”是要干吗,不就是要出门、出行,还有你说的出山哪,表示要走很远的路,所以“千里”组成的字就叫“出”。

乙:嗨,你这听着还有点道理啊。

甲:不是有点道理,这是重大发现,你说我这些日子没白琢磨吧。

乙:除了这两字,还有新发现吗?

甲:有啊,光研究出这两字哪行啊。

乙:那你说来听听。

甲:听着。有个动物整天在水里摇头摆尾,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乙:那是鱼啊,大家天天都在吃。

甲:哦,看来认识,这的确是常用字。

乙:这有什么说教吗?

甲:难道你不觉得这个字念错了?

乙:我说了几十年,只要做饭少不了说这个字,当初老师就这样教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念的,没变过。

甲:错了。你看,这个字有三部分组成,最上面那部分是不是像个“角”,中间是“田”字,下面是四条腿,活生生这是“牛”啊。

乙:哦,这字按你这么一说,牛在田里犁地,就该念“牛”字。

甲:聪明,难道不是吗?

乙:那真正的“牛”应该念什么字?按你的逻辑莫非是“鱼”不成?

甲:聪明,你一点就透,太对了。你看啊,“牛”字从上到下就是活脱脱一条鱼呀,中间那一竖是鱼脊梁,两横是鱼刺,也就是鱼骨架。

乙:最上面那一撇呢?

甲:那就是鱼头。

乙:鱼头在你这就成了一撇?

甲:对呀,就一撇代表了,你总不能画一个脑袋吧。汉字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所以从象形上来看,“牛”字应该纠正,念“鱼”才对。

乙:还有呢?

甲:譬如“射”和“矮”两个字,你不觉得也反了吗?

乙:你给解释解释。

甲:“射”字结构射左右,一寸长的身高你说应该念神什么?

乙:(比划)寸长的身子的确说“矮”了些。

甲:“矮”字也一样啊,“矢”代表箭,通过弓把“矢”(比划射箭)发出去,这不就给“射”了?

乙: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还号称研究的“学问”,要纠正。

甲:难道有什么不合逻辑吗?

乙:我没有研究过汉字的发展,但你这是歪解汉字。

甲:不尽然,没听过这样解释汉字的吧,长学问了吧。

乙:还真是,至于是不是学问,我不敢苟同。那还有吗?

甲:有啊,有些词语我终于研究出了应有的出处。

乙:比如?

甲:你比如说顶上这是什么?

乙:灯?顶棚?

甲:往高了想,最上面的。

乙:天?

甲:对,是天。

乙:天怎么了?

甲:你知道不,我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什么?甲:天有个儿子!

乙:天,儿子,知道了,天子啊,皇帝不是号称天子嘛,天儿子就是皇帝。

甲:肤浅,一看就没文化。皇帝称自己是天子,那是人为拔高自己,糊弄老百姓的。

乙:那你告诉大家,天的儿子是谁。

甲:听着,他叫“我材”呀,不是有句话叫“天生我材”,“天”生了“我材”,所以“天”的儿子就是“我材”。

乙:哦,我明白了,照此逻辑,老虎的儿子就是“威”了?

甲:对呀,一个公老虎和一个母老虎,结合在一起就叫……

乙:虎虎生威呀。

甲:到底是聪明人,被我点一下就通了。

乙:这类很多,譬如“惹事生非”,“修养生息”,“妙笔生花”等等。

甲:就这么简单?

乙:那可不,这有什么呀。

甲:嘁,还简单呢,还举几个例子就等等。那我问你,既然你刚才提到了“妙笔生花”,照此来说,是“妙笔”生了“花”?

乙:那是,当然,按你的逻辑推理的嘛。

甲:那我问你,“花”长大了是要结婚的,她的恋人你知道是哪个吗?

乙:这谁都知道,是蜜蜂哪。蜜蜂采花。

甲:那不能是“蝶”,“蝶恋花”,那从是真正的恋人,花被蜜蜂给采了,那算恋人吗,那是仇人好不好。

乙:哦,有道理。

甲:既然恋爱了,就要结婚生育下一代。那他们的后代又是哪个,知道吗?

乙:这还真不知道。

甲:米呀,花生米,是花生了米,米就是他们恋爱的结晶。

乙:呵,这么生的,够新鲜。

甲:你不知道的多呢。米又和谁成了两口子呢?

乙:你在研究学问,我哪知道。

甲:不考你了,告诉你吧,“米”和“柴”组成了家庭。

乙:我知道了,有个成语叫“柴米夫妻”,是这意思吧?

甲:对呀,你也成半个学问家了。

乙:那不敢当,还是归你好了。接下来这对“柴米夫妻”也该有孩子了吧?

甲:有啊,不然干嘛要成夫妻。

乙:那这孩子是……

甲:老大叫大米,老小叫小米。

乙:其实他们兄弟姊妹很多,什么“玉米”、“糯米”、“黏米”、“黄米”、“薏米”、“粟米”,太多了。应该还有“千米”、“厘米”、“毫米”。

甲:哪都不是亲生的,至多是本家子。

乙:那米酒、米错呢?

甲:还是留给你喝吧。

标签: 相声剧本

相关推荐

添加新评论,含*的栏目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