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旧事
剧本所写上世纪60年代的事,南京的苗建华、朱永芳几个人从小学到中学的日常生活,及这些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插队的一些事。50年前的那些事真的不应该忘记。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外对我国经济制裁,我国没有石油,人口却迅速的增长。明朝以来土地百分之六十种棉桑,百分之四十种粮。而此时为解决吃的,土地大部分用来种粮,造成穿的,副食品紧缺。
60年代初,因为没有石油,所以生活中也看不到塑料制品,用的牙刷是木头和马鬃做的。
为了解决工业用油,到了春天,学校让学生在学校的空地上种蓖麻,还向学生提供蓖麻种子,让有条件的学生带回家栽在空地上。收到蓖麻子后学校就献给国家。蓖麻子出油率高,但有毒。
那时南京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双职工,家长都明白美帝和苏修对我国经济封锁,造成经济困难,所以早晨6点多上班,干完8小时后,还自愿加班,加班后还政治学习。回家常常都是晚上11点了。
那时小学生三年级后每周到工厂干一次活,叫学工。星期三下午请校外人讲解放前的事或讲部队打仗的事。其他时间3点前就放学。作业十分钟就可以做完。大人不在家,同学就在外面玩、打架。大家很少呆在室内,吃饭也端着饭碗,在外一边吃一边玩。一家四五个小孩,街头巷尾到处充满小孩的叫喊声。那时烧煤炉,小学二年级时不管男生女生基本上都会烧饭。等大人下班回家孩子都睡啦。
那年代农田有了粪,亩产可以达到千斤。没有粪,亩产二,三百斤。 四、五十里外的农民到南京城里学校拖一车粪,给学校5角钱。一二十里外的郊区农民,凌晨3点多钟挑担菜到城里卖,卖完菜后往往挑桶粪回去。数九寒天的棉裤穿到三四月份,有点嫌热,挑粪的男女农民回去的路上没人处,会把棉裤脱掉,光着屁股挑担。后来听农民是说怕裤子穿坏没有布票买。
那年代人们对性远远没有现在人那么感兴趣。大人在一起谈过去有钱人吃的怎么好。三四月份卖菜的女人穿着数九寒天的厚棉衣嫌热,都不扣棉衣的扣子,可以看到里面的奶子。夏天更不要谈了。远的地方不说,就是南京的郊县也有女人夏天不穿上衣的。农民进城卖菜都赤脚。
苗建华一直暗暗的恋朱永芳,初中毕业后苗建华进了工厂,朱永芳去农村插队。苗建华思念朱永芳十分的痛苦。
60代后期大庆高产石油,南京建起炼油厂,塑料制品走进家庭生活.
南京从30年制造出电子管收音机,到60年代电子管收音机淘汰,电子管收音机一直没有在南京普及。而半导体收音机从68年到70年,用了二三年时间就在南京普及了。苗建华在一个做半导体收音机的无线电厂工作,每天革命加拼命,工作到11点,生产的收音机每星期天在商场卖一次,卖收音机时排的队望不到头。苗建华的师傅说:以前没有塑料,一些半导体的元件造不出(如小双联可调电容),如果我国50年代有石油,50年代末半导体收音机就能在南京普及。
1969年南京在玄武湖边建起煤气罐,南京人开始用上煤气。此时南京在建石化乙烯厂。建设者知道,厂建成后可以用石油做布,种棉桑的那一半地可以用来种粮食,中国人就可以吃不愁穿不愁了。当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加拼命,朱永芳的爸爸在该建设中遇难,当时死伤好几个。
苗建华坐上长途汽车,去朱永芳插队的地方。她爸爸临死,只喊她名字,叫她不要回来,在农村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他要把这些情况告诉她。
此时三九严寒天,村里30岁以下的青年都在修水利挖河。只有十六七岁的知青和农民一起赤着脚,在半冰半水的泥里,男人挑女人挖。
队长听说朱永芳爸爸的事大骂城里人异想天开,油都想做成布,结果命都搞进去了。
农村的事远非苗建华的想象。一些人抱怨现在的日子不如解放前,解放前冬天家门口草堆里晒太阳,不干活。现在队长和队长的家人都拿最高工分。
吃饭休息时,大家都坐的不远。
苗建华和朱永芳坐在河边石头上,默默不语,良久,朱永芳一遍一遍小声说:爸爸我听你的,不回去。
一个男青年想和一个女青年说句话,女的一转身走开,队长看到了。队长大喊“你要学会疼她,看我的”。队长过去搂着女青年的肩膀,女青年没走开,苗建华想看看朱永芳的表情,突然听人群一阵喊笑,苗建华不明就里,旁边的人告示苗建华,刚才队长掀开女青年的棉衣,在她奶子上捏了一下。
在回南京的长途汽车上,苗建华突然泪流满面,汽车上的人都回头看他,但他控制不住自己。
1971年,部队发军装时有了许多“的确良”的军装。
清朝乾隆年间,南京有个名人叫袁枚,花二十两银子买了隋尚布一处房子,取名叫“隋园”。而当时南京织造的棉衣,卖价十六两到二十两。房子和衣服价格相差不大。随着中国有了石油,南京建成石化乙烯,房子和衣服的价格再也不能相提并论。
1974年夏天,此时南京家家基本都有了自行车,苗建华的几个同学想骑自行车去南京郊县看看大姑娘不穿上衣。结果十年前的现象不见了,女孩都穿的漂漂亮亮,没有穿的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