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乡传奇

第一集

  1. 闽西。秋坪村,山坳里。春日,下午。

一层层的梯田有七八层楼高。秋坪村第五生产对二十几个男女社员,戴着斗笠,正在梯田的半山腰挥锄挖掘稻根。一锄下去,溅的浑身都是泥水。

男女社员们分布在十几个“斗笠坵”,做做停停。

两三个男社员撂下锄头,两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在田埂上坐下来,掏出烟盒,卷起“喇叭烟”,悠闲地吸着。

又有几个男社员撂下了锄头。。。。。。

除了八、九个女社员,只有一个三十四、五岁的男社员还在继续挖稻根。他叫陈友新,是队里的记工员。

陈志星也在抽烟的行列里。他才二十岁出头,抽起来烟来倒是很老到。他坐在田中的一块大石头上,仰起头喊道:“友新哥,大家都歇了,你不想抽抽烟吗?”

陈友新头也没抬:“快了,就剩下这几锄了。”

陈友新的这坵田,只剩七、八个稻根,他狠劲挖了十几锄。

陈友新正要在田埂上坐下来,看到陈永民就在离他不到3米远的另一条田埂上, 便凑上前去。

陈永民正在抽着“喇叭烟”。他的喇叭烟比起别人的,要小得多。

陈友新见状,说道:“永民叔,你连抽烟都会精打细算,难怪你家的日子过的比别人宽裕。”

陈永民:“烟抽再多,也是吃不饱。我呀,只要过过烟瘾就行了。”

陈友新卷了一支喇叭烟吸着,转过身子,与陈志星隔着三小块梯田,俯视着志星。

陈友新:“志星,你才从学校出来,就学会抽烟啦?”

志星:“我要是不抽烟,还不和你玉娟嫂一样?想歇一歇,都名不正言不顺。”

阿葵:“对, 对着哩。不,不抽烟,不,不好,意,意思坐。”

不远处,玉娟和几个女社员还在挖稻根。有的累了,只是拄着锄头站一站。

志星:“阿娟嫂, 你们女同胞不吸烟,也该歇一歇了。”

玉娟:“好。”转对女社员:“是呀, 我们也该歇歇了。”

女社员:“他们男人,下午才干一个多小时,就抽了三,四次的烟。”

阿香:“我们女人就是命苦。下辈子说什么都要做男人。”

女社员:“阿香, 你净说瞎话。人死了,还哪来的下辈子?”

阿香坐了下来,笑了:“我也是听说的。”

玉娟:“做男人也不容易。”

陈永民:“还是阿娟会体谅男人。一家长的吃喝穿戴,都要男人担当操心。你们想想,为什么男人大都比女人命短?还不是操心的,把命都操短了?”

社员甲:“大家都命苦。全劳力一天只挣四毛多钱, 买不到三两猪肉。”

社员乙:“我一年没吃肉都行, 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了。”

社员丙:“一斤大米五毛多,我们一家天天喝稀饭。”

陈友新:“我们三坪大队有十五个生产队,咱秋坪村有五个队,夏坪村七个队,后坪村3三个队。就咱们队的工分值最高,一天有四毛三。大队长黄振辉在夏坪村的第四队,也才三毛七,党书记张光禄的后坪村第二队,一天三毛九。我们队的口粮标准,一年210斤干谷,全大队排名第二。”

阿香:“哪个队排名第一?”

陈友新:“是党支书张光禄的那个队,比我们多15斤。大队长的那个队,比我们少37斤。”

社员甲:“难怪大家干活磨洋工。”

社员乙:“听说夏坪村有一个队,一年的口粮才200斤的湿谷。”

陈永民:“那是我女儿志兰的第一队。公分值才两毛八。好在夏坪村大家都会做斗笠,换一些油米钱。”

社员丙:“咱们秋坪村要不是做藤椅,肚子早饿扁了。”

玉娟:“后坪村会做粉干。”

陈永民:“俗话说得好,龟有龟的路,鳖有鳖的路。”

志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陈友新:“永民叔,你现在总算比往年好了。你家志星虽然一天只评七分工,可他也能自食其力了。”

陈永民感叹道:“我家志星,生不逢时啊!要是能早出生六、七年,还愁考不上大学?”

陈友新:“是啊,志星上大学,那是铁板钉钉的。要不,在学校里怎么会有人叫他‘智多星’?”

志星:“我这‘智多星’有名无实,瞎吹的。”

阿葵:“这、这,怎么是、是瞎、瞎吹的?你、你们、也、也不、叫、叫我、

智、智多星?”

志星:“阿葵叔,这‘智多星’可是无(吴)用啊。”

社员甲:“永民兄,就算你家有本事。咱们队一百多口人,就你一家有一辆自行车。”

陈永民:“为了买一辆自行车,我家省吃俭用,你知道攒了多少年?”

社员乙:“攒了多少年?”

永民:“整整五年了?”

陈友新:“五年能买部单车算不错了。我女儿秀敏上小学三年级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包。”

社员丙:“我也是。”

妇女甲:“都一样。只那么几本书,有一个小小的袋子来装就行了。”

陈友新站起身,望了望大家:“我们烟也抽了,闲话也唠了,现在该干活了。你们看,咱们的队长和刘阿顺两人,下午还没歇过一回呢。”

2、梯田下处。

这是一片开阔地,七、八坵稻田,约有三、四亩。

刘阿顺吆着牛在犁田。队长陈德民拿着锄头跟在牛后,把牛犁不到的边边角角,用锄头翻个透。

陈德民:“阿顺,歇一歇,抽抽烟。”

刘阿顺:“不累。德民,你这当队长的,‘跟牛脚’的活比别的累得多,你才十分工,亏了。”

陈德民:“你一个犁田手才十五分。到对面田头歇一歇,牛也累了。|

到了田头,刘阿顺吆住了牛,把犁靠好,掏出烟盒,和队长德民坐在田埂上,吸着喇叭烟。

刘阿顺抬起头,望着梯田,说道:“德民,上面那些稻田,恐怕到天黑都挖不完。”

陈德民沉思着:“嗯,挖不完。”

3、梯田上处。

男女社员在挖掘稻根,做做停停。

男社员不时往手心啐口液。挖了一会,又三三两两坐在田埂上吸烟。

4、梯田下处。

刘阿顺抽过烟,又吆着牛犁田。

陈德民搭手看了看太阳,自语道:“大概快到三点了。”

陈德民放下锄头,沿着梯田田埂,一坵一坵地往上走去。

5、梯田上面。

五、六个坐着抽烟的男社员,看到队长到了他们身边,并没有做出马上要去干活的反应。

陈德民看了看他们,没有丝毫责备他们的意思。

陈德民招呼大家道:“社员们,大家停下来,听我说句话。”

社员们纷纷停下手,拄着锄头望着陈德民。

陈德民:“现在快三点了,照这样下去,剩下的两亩多地,怕是到月亮出来还挖不完。我看,干脆分组包干好了。”

众社员:“怎么个包干法?”

陈德民:“二十四人分成三组,九个妇女一组分三个,你们自由组合,由永民、友新、阿葵三个任组长。等一下我和友新把地分好后,三个组长来抽签。哪一组先做完,哪一组就先回去。”

众社员:“这样好啊!”

社员甲:“德民兄,你不愧当了三年兵。”

社员乙:“他哪里是兵,人家大小也是个副排长。”

志星:“队长这个做法棒极了。咱们不叫包干,应该叫开展劳动竞赛。”

众社员:“对,就叫劳动竞赛。”

6、梯田下处。

刘阿顺吆着牛在犁田。这一坵快要犁完了,前面最后一坵约有四、五分地,等着他去犁。

7、梯田上面。

三个组的社员开始挥锄上阵。

友新夫妻俩同在一组。

永民父子俩同在一组。

阿葵、阿香他们同在一组。银锄闪落,泥水飞溅。

阿葵虽然长得精瘦,插秧、掘田、做田埂样样在行。

社员甲:“阿葵,你都快四十了,该找个伴儿。”

阿葵:“哪、哪里,去、去找?我、我、我不、不想。”

社员乙:“咱们组里就有现成的。”

阿香瞪了那社员一眼。

妇女甲:“阿香,你和他是迟早的事。男人大女的七、八岁,也是常有的。阿葵,最老实本分了。”

妇女乙:“俗话说,不看穿,不看戴,单着男方人实在。阿香,你都离了三、四年了,是该找个伴儿。”

社员甲:“阿葵人实在,就是说话口吃,无大碍。”

阿香个子稍矮,说起话来挺大方的:“我妈六十八了,女儿才七岁,谁进了我的家门,都是个负担。”

社员乙:“阿葵单身一人,没有托儿带女,最合适了。他进了你的家门,说不定一年半载后,你家又多了一口。”

阿葵急了:“你、你们,别、别再、取、取笑了······”

8、梯田下处。

刘阿顺在犁最后一坵稻田。

陈德民在“跟牛脚|”

9、西山顶上的太阳,还有一杆子多高。

阿葵一组最先完成了承包任务。他们个个洋洋得意,好像是拿到了奥运冠军。

阿香:‘我现在可以回去做藤椅了。“

阿葵:“友、友新,我、我们、挖、挖完了。”

友新直起身:“我们组也快了,顶多再掘10多分钟。”

永民往手心里啐了一下口液:“你们前脚走,我们后脚也就到了。”

阿葵和他一组的社员们,兴高采烈地从梯田的顶处走下来,简直像山羊跳涧一般。

10、梯田下处。

刘阿顺在犁田,约有三分多地没犁。

陈德民仍旧在“跟牛脚”。

陈德民望着百步开外正往下急走的阿葵他们,开心地笑了。

阿葵远远地向他招呼:“德、德民,我、我们、回、回去了。”

陈德民挥着手势:“回去吧,回去吧。”

阿葵他们扛着锄,走过开阔地,过了一条三米多长的独木桥,爬上了逶迤弯曲的山间机耕道。

机耕道旁的一棵老松树下,停靠着一辆七成新的自行车。

11、梯田上面。

友新和永民两个组,剩下的梯田在迅速地减少。

12、机耕道旁,老松树下。

陈友新一组到了老松树下,大家羡慕地望着那辆自行车。

女甲:“你们看,啧啧,这是永民的自行车,多好啊!”

男甲:“看把你馋的,干脆也去买一辆骑骑。”

女甲:“你借我150元,我马上去买一辆。”|

男甲:“我要有那么多钱借你,我自己早就去买了。”

男乙:“友新,你家的棕苗卖了吗?”

友新:“还没有。上个墟天去县城办点事,打算明天拿去卖。”

男甲:“你那棕苗卖了,也去买一辆单车。”

玉娟:“棕苗一棵才一毛钱,一辆车买不来。”

13、陈友新家,屋后。

屋后只有一分多地。两边都种有一棵三米多高的五色茶花,枝繁叶茂。两棵茶花之间,有两畦六、七米长的棕苗。篱笆外,南面是一条通往公路的便道,北面是邻居的菜地。

陈友新蹲在畦上拔棕苗。两畦的棕苗已拨完了一畦。

14、友新家,屋内。

上堂屋,玉娟在做藤椅。

厨房里,年已古稀的友新妈在煮饭。

三岁的小强在天井里玩皮球。

15、陈永民家。屋里。

陈永民和妻子阿兰在做藤椅。

永民:“阿兰,你去煮饭吧,星儿肚子饿了。”

阿兰起身进厨房去了。

16、志星睡房。

志星坐在窗前卷土香烟。

这是一块30公分长、10公分宽的小木板,木板的一头钉着一块8公分左右宽的塑料纸,在塑料纸的末端裹着一根消圆了的半截筷子,把烟丝铺匀在塑料纸上,将粘了香湖的烟纸放在对边,只要把筷子卷几圈,一支香烟就出来了。

志星在专注地卷他的香烟。

17、友新家,屋内。

玉娟继续在做藤椅。只剩下靠背上处的一小部分还没做。

九岁的女儿秀敏拎着一个小布包(书包)放学回来了。

玉娟抬起头:“敏敏,晚上这么迟才回来?”

秀敏:“今天我扫地。爸爸呢?”

玉娟:“爸爸在屋后拔棕苗。”

18、友新家,屋后。

友新在拔棕苗,只剩小半畦了。

女儿秀敏来到了他身边。

秀敏:“爸,今天我的数学考了一百分。”

友新高兴地:“又得了第一名!”

秀敏:“还有一个第一名。”

友新:“谁呀?”

秀敏:“班长黄强。”

友新:“黄强是谁?”

秀敏:“他的爸爸是大队长。”

友新:“哦,前次好像听你说过。来,你帮爸爸数一数棕苗。”

秀敏:“怎么个数法?”

友新:“每数好一百棵放一堆,等会儿我要一把一把地扎起来。”

19、志星睡房。

桌上,土香烟已卷好了几十支。志星拿着剪刀,把香烟两头的烟丝剪掉。

20、友新家,屋后。

棕苗全部拔完了,整整放了十二堆。

秀敏:“爸,这些棕苗能卖多少钱?”

友新:“你帮爸算一算,一棵一毛钱,一共多少钱?”

秀敏不假思索:“120元!”

友新把棕苗一把一把地用麻丝扎起来。

友新:“敏敏,明天爸给你买一个漂漂亮亮的书包。”

秀敏喜出望外:“真的?”

篱笆外传来志星的声音:“你爸一言九鼎,还能骗你?”

秀敏往篱笆外边一望:“呀,是志星哥。什么是‘一言九······’?”

志星:“一言九鼎,就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秀敏似懂非懂:“哦,哦。”

志星:“友新哥,来,抽支烟。”

友新:“好,我就来。”

志星把自卷的香烟从棱形的篱笆孔里塞一根给秀敏。秀敏接过香烟,塞到爸爸的嘴里,一路小跑着进屋去了。

友新扎好了最后一把棕苗,直起身,点燃了香烟。

友新走上前来:“志星,到屋里泡茶喝。”

志星:“不用了,天快黑了。你这两棵茶花,看上去比你的年龄还要大。”

友新:“四十年了,比我还大五岁。这是去爷爷种的,那边一棵给我爸,这一棵是给我叔敬业的。”

志星放低声音:“你的叔叔不是去台湾了吗?”

隔着篱笆,友新也放低了声音:“听我爸说,我叔二十岁那年被抓壮丁,我才两岁。他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听说他去了台湾。”
志星:“你叔还健在吗?”

友新:“不知道。三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一点音信。哦,差点忘了,你姐姐不是有做斗笠吗?”

志星:“有啊。”

友新:“请你晚上去你姐家,给我带两顶斗笠回来。你姐做的斗笠,在夏坪村是数一数二的。”

志星:“我有五、六天没去姐家了,晚上正想去走一走,把斗笠给你带回来就是了。”

21、夏平村,傅友亮家。晚上。

一盏电灯吊在大厅正中。傅友亮坐在小凳上,拿着刀在破竹篾。在他身边,放着一小堆又细又匀的竹篾。

陈志兰在大厅的另一边做斗笠。她熟练地把一片片的竹笋叶子镶进斗笠壳,每镶进三、四片叶子,就用针线缝上一针。

陈志星把自行车支在门口,走进屋。

五岁的小健眼尖,叫道:“舅舅!”奔了上去。

志星抱起小健,走到了大厅,在柱子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

志兰:“星,爸妈身体好吗?我有好几天没去看他们了。”

志星:“都很好,不用惦记。妈今年四十六了,队里不给定工率,自由自在的。”

友亮:“那就好。”说罢,站起身要去给志星泡茶。

友亮妈泡了一壶茶端了上来。

友亮搬来一张小桌子,给志星倒茶。

小健在志星的怀里撒娇:“舅舅,你带我去转一转,好久没坐你的车了。”

友亮:“小健,你下来,爸要和你舅说话。”

志星:“你先下去玩,等一下舅带你上街买糖果。”

小健高高兴兴地去找他奶奶了。

这时候,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走进屋来。她齐耳短发,样子十分俊美。

姑娘:“友亮哥,我爸叫我再拿五个斗笠壳。”

傅友亮:‘阿娜,现存的只有剩两个,别的都被拿走了。我现在就给你做。你坐一坐,很快就好了。

傅友亮起身去做斗笠壳。

姑娘这时才看到坐在小桌旁的志星,问道:“老同学,什么时候来的?”

志星起身让坐:“刚到。丽娜,近来在忙些什么?”

丽娜:“除了家务,和我爸做些斗笠。”

丽娜和志星隔着小桌子坐着,志星给丽娜倒了一杯茶。

丽娜:‘谢谢,我不会喝茶。“

志兰:“阿娜,你妈的胃病好些了吗?“

丽娜:“五六天了,没多大好转。“

友亮边做斗笠壳边说:“还是到县医院去看看,不能再拖下去了。”

志星呷了一口茶,说道:“丽娜,治胃病,我有个秘方,明天抄给你试一试。”

丽娜莞尔一笑:“智多星,你真的会治病?”

志星十分认真地:“我是从医药杂志上抄下来的,不骗你。曾经有几个胃病的,吃过那方子上的药,病好了。”

丽娜心动了:“好,好,我信,我信。我先带我妈谢谢你。”

志星:“谢,就免了。”

丽娜:“志兰嫂子,你知道你的弟弟什么时候成了‘智多星’吗?”

志兰故作模样:“我弟弟呀,一句也没对我说,我哪里会知道。”

丽娜绘声绘色地说道:“那是我们俩读高一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恶作剧,趁中午教室里空无一人,他把教室的门虚掩着,将一根扫把搁在门上。有一个女生第一个推门进教室,那根扫把不偏不倚,正好落到她的头上。虽然没伤到什么,可把她气得说不出话来。

“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在班会上要同学们检举揭发。班级里四十几位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是张三还是李四。正当班主任束手无策之际,志星突然举起了手,说:报告老师,我知道是谁干的。我想,糟了,这下志星可要得罪人了!班主任投来急切的目光,全班同学都盯着他,大家一个劲地催他快把作祟者说出来。志星却一板一眼地说,老师,你只要看一看谁的背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就是他干的好事。全班同学的目光在寻找着目标。结果,中间一排坐在第二桌的一个男生,下意识地背过手去摸自己的后背。这一下,‘扫把案子’成功告破了。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同学,那个同学也诚恳地作了检讨,向那个受害的女生赔礼道歉。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赞扬志星说,志星啊,你的聪明才智,并不亚于梁山上的智多星。从那以后,智多星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在傅丽娜讲述过程中,化出下列画面:

教室门上架着一把扫把······

扫把落在女生头上······

一个男生背过手摸自己的后背······

志兰:“噢,是这样。”看神情,多少有些自豪。

友亮:“志星哪,那个同学肯定会恨你一辈子的。”
志星笑了:“不但不恨我,还和我交上了朋友。他是我们公社王克尧副书记的儿子,王国平。”

丽娜:“这叫不打不相识。”

这时,小健又来纠缠志星:“舅舅,带我上街买糖果。”

志星:“好,好。”转对丽娜,“我去转转。”

丽娜:“好,你去吧。”

志星走出屋,门外是一片明亮的月光。志星让小健坐在自行车的支架上,驶过屋子旁边的一块小竹林,便来到了公路上。

22、傅友亮家。屋内。

傅丽娜拿着斗笠壳回去了。

志兰把做好的二十几个斗笠串成了两串,放在大厅角落。

友亮俯着身子在做斗笠壳。

志兰:“阿娜的妈妈会做斗笠壳,她爸爸会破竹篾,会做斗笠,就是不会做斗笠壳。”

友亮:“成德叔长年患腰痛病,前几年他一个斗笠壳还没做好,就疼得在地上打滚。”

志兰拿来扫把,把地上笋叶的碎片扫成堆,装进奮斗。

志星带着小健回来了。

小健的嘴里还含着糖果。

志兰神秘地:“星,你看出来了吗?”

志星莫名其妙:“姐,看出什么了?”

志兰:“我看阿娜,对你挺有意思的。”

志星淡淡地:“姐,你别瞎猜。”

志兰:“我是个女人,懂得女人的心理。”

友亮:“我也看出有一点门道。”

志星:“姐夫,我和她是不可能的事。”

友亮:“有什么不可能的?”

志星:“我家里穷的叮当响,人家肯定看不上。”|

友亮:“论家底,阿娜一家比你还要差些。我看阿娜,重人品,不看重钱财。”

友亮吸了口烟,接着说:“我们现在都很穷。就拿我们夏坪村来说,大家拼死拼活做斗笠,做斗笠壳,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你看我大厅顶上,有几根木角片都快烂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换上新的。”

志星抬头看了看屋顶,的确有七八根木角片非换不可了。

志星:“姐,姐夫,我该回去了。友新哥要两顶斗笠,叫我给带回去。”

志兰:“好。”她把串好的斗笠重新解开······

23、次日早上。志星睡房。

志星照着本子上的治胃药方,抄在纸上。

24、永和公社街道。药店内。

傅丽娜拿着药方,叫药店人员抓药。

25、夏坪村,傅友亮家。上午。

傅丽娜把刚煎好的一碗中药,端到她母亲的床前。

丽娜妈面容憔悴,斜靠在床头,喘着粗气。

丽娜把妈扶正身子。

丽娜妈艰难地把中药喝了下去。

26、街道。上午。

古老的十字街道两旁,摆着许许多多的地摊。竹器类的,有奮箕、土箕、菜篮、箩筐、扫把等等,摆了十几米长,卖斗笠和斗笠壳的有十几摊,中间夹杂着好几摊的棕苗,做藤椅的青藤,一捆一捆的,占了好长的位子。

陈友新的十几把棕苗,摆在志兰的斗笠摊边。眼见志兰的斗笠在一顶一顶地减少,而他的棕苗却始终无人问津。

陈友新耐不住了,嘱咐志兰几句,便四处走走。

陈友新东顾西看着,发现在靠近巷口的地方,有一个人在卖茶花苗,便饶有兴趣走上前去。

茶花的主人是吕家村的吕永周。

陈友新走到吕永周面前,问道:“永周,你在卖茶花?”

吕永周:“老同学,好久不见了。”

吕永周脚下,摆着八、九把的茶花苗,有30多公分高。

陈友新:“这茶花种多长时间了?”

吕永周:“前年春插的,两年了。”

陈友新:“一棵能卖多少?”

吕永周:“应该有三、四毛。这是两年前,我的一个远房亲戚送的茶花枝扦插的。刚才有几个人来了,出我三毛钱,我不卖。满街只我一摊的茶花。”

陈友新羡慕地:“看来茶花值钱。我那棕苗,问都没人问。”

吕永周:“物以稀为贵。棕苗太多,有一二十摊。”

一个客户来到了茶花摊前。

客户:“怎么样?三毛,全来。”

吕永周:“你都来过好几遍了。三毛五,一分不少。”

这个客户看到后面还有几个人围了上来,连忙蹲下身子,两手按住茶花:“三毛五就三毛五。”

陈友新俯下身,问道:“同志,听口音,你是客家人吧?”

客户:“我是客家的。”

27、藤椅收购站。

收购站临近汽车站。收购站前,等待收购藤椅的,排成了一队长龙。

收购站站长张朝成,四十五六年纪,站在收购站铁门边,每一张藤椅先由他评定等级,然后会计开票,出纳付款。

一个中年妇女拿着两张藤椅,进了收购站大门。

张朝成仔细看过后,亮开了嗓门:“甲等一张,五元五角,乙等一张,五元。”

中年妇女拿着票,取了钱,把两张不同等级的藤椅,搬进仓库的不同位子里。

在中年妇女后面,是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姑娘,她上前叫道:“舅舅。”

张朝成笑道:“哦,你来了。”

张朝成看了看藤椅:“乙等两张,10元。”

群众甲:“张站长真个是铁面无私。”

群众乙:“别说是外甥女,就是他亲闺女做的藤椅,能评上甲等的也不多。”

在藤椅的长龙中,可以看到张玉娟、阿香、阿兰她们排在不同的位置。

28、十字街道。

陈友新的棕苗地摊前,来了两个客户。

陈友新:“怎么样?苗够壮的。”

中年客户:“怎么卖?”

陈友新:“按上个墟天的价,一毛钱一棵。”

中年客户摇了摇头:“现在呀,一天一个价。最多五分钱。”

陈友新诧异地:“才五分?“

中年客户:“不骗你,刚才有好几摊四分钱就要卖给我,我们嫌那些苗没你的壮。”

青年客户:“干脆点。多一分,我们都不要。”

正在这时,陈志星来到了摊前。

陈友新:“志星,你来得正好,我这棕苗才五分钱一棵,你说卖不卖?”

志星:“才这么一点点,卖掉算了。”

志星掏出一包水仙牌香烟,抽出两支递给两个客户,随后递一支给友新。

中年客户边接香烟边说:“谢谢。”

志星对中年客户:“这位大哥,请问你贵姓?”

中年客户:“我姓赵。”手指青年客户,“他姓林。我们是武安县来的,同一个 生产队。”

志星:“我叫陈志星,欢迎你们以后常来。”

老赵:“我们今天是来探路摸底的,先买千把棵回去。我们队正在开发荒山,准备大面积种植棕树,以后要好多的棕苗。”

志星兴奋地:“赵大哥,我看这样好不好:以后你们所需的棕苗,我们按市场价给你们代办,你们只要付给我们来回的车费和托运费,另外,一人一天算2元的工钱,怎么样?”

老赵征询地:“小林,你看呢?”

小林:“这样好啊,我们双方都有利。”

老赵:“小陈,到时候要你送货时,我们会发电报给你。”

志星想了想:“赵大哥,我看还是写信好,最多只两天的邮程。电报说不清,信上才能说得清楚。我这边发货时,给你们发电报,你们到武安车站来接就行了。”
老赵:“好,那就给你写信。”
友新身边的志兰,剩下的最后一顶斗笠,被一个中年妇女买走了。

陈友新把12把棕苗装进编织袋,扎好了袋口。

老赵付了款,小林提着一袋棕苗,和志星握手道别。

陈友新和志星两人,在街上边走边谈。

陈友新:“志星,看来你跟在老赵他们身后好久了。”

志星:“是跟好久了。我从他们和卖主的交谈中,猜测他们今天是来投石问路的。满街都是棕苗,比你差的,他确实四分一棵都不要。所以,我一开口就劝你五分钱卖掉算了。”

街上,棕苗地摊比比皆是。

志星:“今天来摆棕苗地摊的,还只是一部分。我问了好几个卖主,他们家的地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棕苗。他们担心挖多了卖不出,拿回去再种就麻烦了。

陈友新:“刚才老赵说要发电报来,你为什么叫他们改为写信?”

志星:“电报会让人知道内情,写信保险。”

陈友新钦佩地:“你这志星,真是智多星!”

志星:“这桩生意要是成了,我们一起做。”

陈友新:“赚钱,我梦里都想。我只是担心,要是让大队长黄振辉知道了,肯定会把它当作搞资本主义的典型,开会批斗我们。”

志星:“非偷非抢,怕什么?”

他们走到了书店前。

陈友新:“我进去给我敏敏买个书包。”

29、书店内。

货架边上,挂着五六个不同样式的书包。

陈友新对女售货员:“同志,请你把最边上的那个红书包,拿给我看看。”

女售货员取下了那个红书包。

陈友新翻开细看,里边有三层,旁边有专门插笔类和放墨水瓶的,觉得很满意。

陈友新拍着书包:“同志,多少钱?”

女售货员:“七块五毛。”

陈友新有些犹豫:“贵了点。我们队一个全劳力,要半个多月才能挣到这么一个书包。”

女售货员:“贵是贵了点,可质量好啊。”

陈友新狠下心:“好,我买。”

30、街道小巷。

小巷两头都有出口。这是“地下”猪肉交易所。卖猪肉的,都是割成一斤一吊,装在小篮子里,上面盖着布。为了躲避市管会,这些卖肉的都有一个亲属在巷口望风。

巷子里很热闹。卖肉的现在只有七、八个人。玉娟和阿香还在买肉。她们走到一个五十来岁挎着篮子的妇女跟前,各买了一吊肉,匆匆付给事先准备好的两元钱,急速走出小巷。

巷口,遇到了阿兰。

阿兰:“阿娟,里面的猪肉还有吗?”

玉娟:“快些去,所剩不多了。”

阿兰快步走进了小巷。

阿香:“阿娟嫂子,这些人有猪肉买,多过瘾。”

玉娟:“你不知道,他们是舍不得吃的。”

阿香不解地:“舍不得吃?”

玉娟:“杀猪供应口肉的,一头猪的回留肉不过十斤八斤,猪主留下三两斤,剩下的卖了换粮食、油盐。”

正说着,戴着红袖章的市管会主任许佑贵匆匆向小巷走去。玉娟扭过头一看,为卖肉的捏了一把汗。

这时,巷口有人打起了唿哨,巷子里的人四处散去。

阿香狠狠地:“这个许佑贵,不得好死!”

31、街道尽头外侧,一棵百年柚子树下。

这是公开的米市。场所不大,可是粜米的,籴米的,挤了几百人。

粜米的农户有二三十人。他们有的蹲着,有的坐在扁担上,身边都带有一杆秤。他们把米袋口张开,让顾客探看袋里的大米。

买米的,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米袋,这看看,那看看,把手插进米里,捧在手心上反复看着。

米市里人声嘈杂。买卖双方在争论米质的好坏,争持秤杆的翘与垂。

“这米有些发霉了。”

“这米质还可以,就嫌碎了些。最多五毛二。”

“你这秤杆太垂了,至少差半两。”

“哪能这么翘······”

在买米的人群中,有陈永民、阿香、陈德民······

陈友新一手拎着十几斤大米,一手拿着书包,在米市的路口遇到了来买米的刘阿顺。

友新:“阿顺,看到我家玉娟了吗?”

刘阿顺:“刚刚才看到,她在买青藤。”

32、街道,青藤地摊。

买青藤的,围了一大堆人。

张玉娟站在买青藤人群的外围,她脚下放着一捆刚买来的青藤,约有十五六斤。她手里拿着扁担,两眼在张望着。

陈友新拎着半袋米走了过来。他看到买藤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只见那年轻人一手吊着一杆大称,正在称一捆青藤,他用脚尖暗暗地顶起青藤的底部,那秤杆一直往下垂。

陈友新大步走上前去,一手抓住了秤杆。

那个人正待发作,转过身子一看,笑道:“舅,是你。”

卖青藤的,是一个四十出头的乡下妇女,她不知道他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陈友新一脸严肃,把年轻人拉到七八步外。他放下手里的半袋米,气得浑身发抖:“吕勇,亏你想得出来!”

吕勇不知所以:“舅,到底怎么啦?”

陈友新念念地:“你说怎么啦?一个乡下妇女上山拔青藤容易吗?就是给你吃了十斤八斤的青藤,你会富起来吗?专想歪门邪道!”

吕勇终于明白了:“舅,我就这么一次。下次再也不敢了。”

陈友新审视着他:“果真是第一次?”

吕勇:“确确实实是第一次。说实话,是我的一个朋友昨天晚上才教我的。”

陈友新:“你回去劝劝他,往后不能再干这缺德事。”

吕勇:“舅,知道了。”

陈友新:“你爸走了两年,你们母子俩过日子也不容易。我姐身体好吗?”

吕勇:“还好。”

陈友新掏出两元钱,递给吕勇:“买一斤猪肉回去。我知道你们母子俩舍不得买肉吃。”

吕勇谦让了一会儿,终于收下了。

吕勇走后,玉娟来到了友新跟前。

友新:“阿勇这孩子,可别走歪了。”

玉娟:“刚才我都看到了,是要教育教育他。”

友新:“咱们把青藤、大米拿到街边去,你先看着,我去买了烟丝,让我挑回去。”

玉娟:“不用了,一共才30来斤。到家才两里多路,我能挑。”

友新把大米和青藤挂在扁担的两头,布袋里的一斤猪肉和青藤挂在一起,新买的红书包挂在大米这一头。

玉娟刚走两步,友新看到书包一边一甩一甩的,连忙叫住了玉娟。

友新拿下书包:“书包还是我拿着稳妥些。”

玉娟:“也好。免得在路上弄丢了。”

33、藤椅收购站旁边,围墙外。

每个墟天,烤烟就在此地交易。

陈友新还没走到烤烟交易所,见到十几个卖烤烟的,慌慌张张地四处走散了。

这时,戴着红袖章的市管会人员杨兴,从友新身边走了过去。

陈友新喊道:“老同学,等一等。”

杨兴停下脚步,扭头一看:“哟,友新。”

陈友新单刀直入:“杨兴,农民种点烤烟也不容易,你就不能放宽松点?”

杨兴面对老同学,百般无奈地:“老同学,没办法。上级文件明文规定,粮食、猪肉、烤烟、油类属国家一类物质,一律不能上市。有违法上市的,一概没收。但是我们的许主任,在内部对我们说,只要没有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我们的市管人员不要去过问大米市场;但是对烤烟、猪肉的市场管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手软。”

陈友新:“看来,你们的许主任骨子里还是好的。刚才我正想去买些烤烟,他们被你这么一吓,跑了。说实在,现在买一包烟也要凭票,我们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弄不到烟票。即使有了烟票,平时就没有几个人抽得起。”

杨兴和友新并肩漫步着,感慨地说:“有些事,讲不清楚。”

友新:“我们在初中同桌了三年,你运气好,进了市管会,还不会忘记我这个泥腿子同学。我想问你句话,你可要照实告诉我。”

杨兴:“什么话?”

陈友新:“凡是卖烤烟被你捉到的,你是不是全把他们的烤烟没收了?”

杨兴真情地:“那没有。有很多是自家种的烤烟,一个墟天拿个三两斤来换油盐钱的,我把他们带到半路,就让他们走了。要是烟贩子,那就不同对待了。”

友新笑了:“其实这些事,我都听说了。”

杨兴也笑了:“我明白了,你是来给我求证的。我也是出身农民家庭,知道农村的苦。来,我们那儿泡茶喝。”

友新:“今天就不用了。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买到烤烟。”

杨兴:“好,好。那就随你的便。”

34、陈友新家,屋外。

秀敏在屋后篱笆外的小路上,心不在焉地踢着毽子,两眼一直盯着二百多米外的路口。

终于,秀敏见到了爸爸的身影出现在路口。她连蹦带跳地迎了上去。

35、友新家,屋内。

友新一家人在吃午饭。

秀敏背着新书包在吃饭。

友新:“敏敏,你爱墟天吗?”

秀敏:“当然爱了。平时餐餐吃稀饭,到了墟天才能吃上干饭,还能吃到肉。”

小强:“我爱天天吃肉。”

玉娟:“等你长大了,包你天天有肉吃。”

小强:“那我要快快长大。”

友新把一块猪肉夹到妈妈的碗里。

36、陈永民家。门口。午后。

门口右侧有一个用石条围成的猪圈。圈里有一头菜猪,约有六、七十斤。陈永民穿着雨鞋,在清洗猪圈。

37、永民家,屋内。

阿兰把青藤的一头,绑在下堂屋的柱子上,左手抓着一根青藤,右手拿着剪刀在刮青藤。

志星睡了一会午觉起来,拿来一把剪刀准备和妈一起刮藤。

阿兰:“星儿,你先去阿顺家拿一个藤椅框回来。刮完这把青藤,我就要做藤椅了。”

38、刘阿顺家。院子里。

刘阿顺坐在矮凳上,专注地钉藤椅框。身边放着一堆条木棍和竹片。

刘阿顺刚钉好一个藤椅框,志星就到了。

志星:“阿顺叔,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个,我拿走了。”
又来了一个要藤椅框的。

39、友新家,晚上。

友新夫妇俩在上堂屋做藤椅。

玉娟做的这一张藤椅,底部已做了一半多,友新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友新:“阿娟,屋后那两畦地,我准备改种茶花。”

玉娟不解地:“原先不是计划好好的,棕树籽都买来了吗?”

友新:“今天,满街都是棕苗,再下去,一棵一分钱都没人要。吕家村的吕永周,他的茶花才尺把高,一棵就卖到三毛五。”

玉娟:“那就试一试,种茶花吧。”

友新:“咱屋后那两棵茶花,要是把它们的枝叶全部剪下来,大概可以扦插上万株的小苗。咱就那么两畦地,最多只能扦插三四千株。我想,志星和阿勇想插的话,都给他们一点。”

玉娟:“这样好,有钱大家赚。尤其是阿勇,更要帮他一把。”

这时,跟厕所连在一起的猪栏里,传来了猪叫声。

玉娟:“哦,差点忘了。我去喂猪食。”

40、竖日傍晚。友新家,屋后。

两棵大茶花树之间原先种过棕苗的两畦地,陈友新重新挖了一遍,还在畦面上铺上了新挑来的红土。

陈友新手拿一块木板,把畦面上的红土盖平,压实。

陈志星从屋子的小门走了出来,问道:“友新哥,这两畦地准备种什么?”

友新抬起头,手里的木板不停地拍打着畦面,说:“准备插茶花。我把这两棵茶花的枝叶剪下来,可插上万株。”

志星:“你这才两畦地,能插多少?”

友新:“差不多三、四千。你问你爸,要插的话,我可以给你两三千,剩下的给我外甥。”

志星:“我爸种的八棵桔树,一年也能卖上200多元,他舍不得砍掉种别的。”

畦面压实了,友新从屋里拿来两块塑料膜,志星帮忙把它盖到畦面上。

志星:“什么时候插?”

友新:“等会儿我先把茶花枝剪一些下来,晚上一节一节的裁好,明天一大早就插。”

志星:“以现在的市场价,两年后,你这两畦茶花苗可以卖一千多元。”

友新笑道:“有五六百元,我就满足了。”
41、友新家,屋后。清早。

友新蹲在畦旁,两个手指捏着细小的茶花枝,在一株一株地插着。这茶花枝大多只一片叶子,梗长不过两公分。他在畦面的这边插了一小段的一半后,便到畦对面再插另一半。

这一小段插好后,陈友新给插上了竹弓,盖上塑料膜。上面遮阳的,暂时用编织袋代替。

42、吕家村。吕勇家,屋门口。傍晚。

屋门口有两畦地,约有八、九米长,一畦种的是包菜,另一畦的畦面上铺着一层红土。吕勇蹲在畦边,正在扦插茶花。

茶花已插二米多长的畦面,吕勇身边的花枝所剩不多了。

吕勇妈拿着半篮子的茶花枝,从屋里走了出来。

吕勇:“妈,茶花枝还剩多少?”

吕勇妈:“还有一堆的枝条没裁剪,插一畦足够了。”

吕勇妈才四十二、三年纪,头发已斑白了。他看吕勇不停地插着,爱抚地说:“勇儿,你刚放工回来,歇会儿吧。”

吕勇:“妈,我不累。”

吕勇妈:“这些枝条插完也就天黑了。剩下的明天来插。”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吕永周肩上扛着锄头,路过吕勇屋门口,停下了脚步。

吕永周:“阿勇你这茶花是什么品种?”

吕勇转过头,说道:“听我舅说,是五色茶花。这是我舅舅给的茶花枝。”

吕永周:“五色茶花,好品种。你舅舅不是没种茶花吗?”

吕勇站起身,伸了伸腰,说:“我舅也是这几天才插的。永周叔,我舅看到你的茶花苗那么好卖,也就改种茶花了。你家的茶花还很多吧?”

吕永周:“不多了,只有三十多棵,准备养大的。可惜,没有一棵是五色茶花,都是一般的品种。”

吕勇是个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抓起一大把茶花枝送给吕永周。

吕永周高兴地:“这,太谢谢你了。”

43、秋坪村,陈永民家。午后。

傅丽娜手里拎着半网袋的苹果,来到了陈永民的屋门口。她刚跨进门槛,看见屋里没人,连忙停下了脚步。

傅丽娜毕竟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姑娘,又是第一次上志星家来,有些羞涩地叫道:“志星,志星。”

没人回应。

傅丽娜正想退出屋外,只见陈志星骑着单车回来了。

志星乍一见到丽娜,有几分惊喜:“丽娜,什么时候来的?”

丽娜:“刚刚才到。”

志星把单车支在门口,走进屋里。看到丽娜手里拎着的苹果,不解地问道:“我刚送我爸妈去我姑家。你是从街上回来,路过的吧?”

丽娜:“我是专程来的。我妈吃了你的处方药,她的病全好了。妈叫我来感谢你一声。”说着,到了上堂屋,把苹果放到饭桌上。

志星激动地:“别,别这样。”他和丽娜在谦让中,无意中碰到了丽娜的手,他像触了电似的,连忙把手缩了回去。

丽娜看在眼里,只是笑了笑。

从丽娜进到屋里的一刻起,志星顿觉这座百年老屋满室生辉了。他们俩隔着桌子对面坐着,一时都找不到话头。

志星给丽娜倒了一杯开水,说:“才三天时间,你妈的病就好了,我真替你们高兴。”

丽娜:“我妈的病要是没转好,那就非去县医院不可了。说实话,开头我还不太相信你的药方有这么灵验。”

志星笑了笑:“是吗?我也有些担心,我这药方不一定对每个病人都管用。现在,我总算放心了。”

丽娜把话题一转:“志星,你家是贫农,你又是个高材生,聪明得很,上大学很有希望。”

志星不以为然:“现在上大学,靠层层推荐。难呐。”

丽娜:“你去碰碰运气吧。”

志星淡然地:“我看透了。我有一个表哥,前两年从大队到公社都顺利通过了,谁知到县里一下就被拿掉了。我绝不去凑这份热闹。”

丽娜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说道:“是这样。像我出生在富裕中农家庭,上大学的事连想都不敢想。”

志星:“那也不一定。”

丽娜:“我看是没机会的了。”

志星:“你们队的政治夜校,都在学些什么?”

丽娜:“唱样板戏呀,读读报纸呀。”

志星:“我们队也一样,每星期的一、三、五晚上,雷打不动。教我们唱样板戏的,是村小学的江秀丽老师。你们队谁教?“

丽娜:“学校才七、八个老师,一个生产队分不到一个。队长就叫我去滥竽充数了。”

志星:“你们的队长,可是慧眼识英才。在学校,你可是出了名的歌星。”

丽娜:“什么歌星不歌星,有点兴趣就是了。”

志星:“兴趣广泛些,有好处。”

丽娜看了看志星,站起身:“志星,我该回去了,你也快上工了。”

志星:“没关系,上工还没那么早。”

丽娜边走边说:“你有去姐家,到我家坐一坐。”

志星拿起桌上的苹果:“好的。你这苹果,还是带回去给你妈吃。”

丽娜:“你就不要客气了。”说着,已走到了屋门口。

志星:“我骑车送你。”

丽娜:“不用了。走路不过十分钟,就到家了。”

志星目送着丽娜走过一座房屋,两块水田,上了公路。这时,丽娜回过头来,看到志星还站在他家门口望着她。

志星的耳朵回荡着姐姐的声音:“我看阿娜,对你挺有意思的。”

44、秋坪村,第五队队部。晚上。

队部很简陋,只有两张桌子,十几条长板凳。靠墙的那张三屉桌上,放着一叠工分簿。陈友新正在一本一本地给社员记工分。

长板凳上坐满了男女社员。黑板前面,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青年,正在黑板上抄写歌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她是学校的老师江秀丽。

陈德民点了点人数,说:“人都到齐了,现在开始学习。先请江秀丽老师教大家唱个歌,然后学一篇报纸。”

江秀丽谦逊地:“唱样板戏,我也是刚学的,唱不好,请大家原谅。晚上,我们一起来学唱《红灯记》里,李铁梅的一段唱。”

45、夏坪村第一队队部。晚上。

队部里,来了二三十个男女社员。傅友亮夫妇俩,坐在不同的位子上。

傅丽娜正在教唱《智取威虎山》里的一个唱段: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46、夏坪村第四队队部。晚上。

队长傅永天:“社员们,现在请大队长黄振辉给大家说几句话。”

黄振辉三十二三年纪,浓眉大眼,声若洪钟:“最近,在我们生产队里,资本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些人为了多做些斗笠,上工不准时。我家也有做斗笠。但必须有个前提:不妨碍生产。从明天起,谁迟到,就扣谁的工分。”

傅永天:“要怎么个扣法?”

黄振辉:“队长是你当的。傅永天,你就看着办吧,我给你撑着。下面,请我们学校的李老师,教大家唱样板戏。”

李老师是个男教师,四十多岁,脸色有些苍白。他把抄好的样板戏唱段,挂到黑板上。

47、后坪村第二队队部。晚上。

党支书张光禄四十左右年纪,是现任的永和公社党委委员,他和社员们一起,吸着喇叭烟,闲聊着。

队长陈友群走到张光禄跟前,说道:“党支书,你先给大家说几句吧。”

张光禄面目和蔼,说起话来,总是眯起一双细眼,他对陈友群轻声说道:“在这里,你陈友群是队长,是当家的。我张光禄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员,和大家一起来参加政治夜校学习的。我们都听你的。”

48、秋坪村第五队队部。晚上。

社员们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阿香:“江老师,这铁梅我们学不来,唱别的吧。”

社员甲:“我们农民只会拿锄头,不会唱戏。”

社员乙:“让玉娟给大家唱几句山歌吧。”

志星:“唱什么好,还是听队长的。”

众社员:“对,听队长的。”

陈德民站起身,望了望大家,对江秀丽说道:“江老师,还是唱农业学大寨吧。”

江秀丽面有难色:“队长,这······唱样板戏是上头布置的。”

陈德民:“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错不了。江老师,你就大胆地教吧。有责任,我扛着。”

众社员:“我们都扛着。”

江秀丽:“好,我教。”

49、队部外。

星汉灿烂,春风阵阵。

队部里传出嘹亮的歌声:

学习大寨赶大寨,

大寨红旗迎风摆。

······

歌声中,男女社员在大闹春耕······

层楼高。秋坪村第五生产对二十几个男女社员,戴着斗笠,正在梯田的半山腰挥锄挖掘稻根。一锄下去,溅的浑身都是泥水。

男女社员们分布在十几个“斗笠坵”,做做停停。

两三个男社员撂下锄头,两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在田埂上坐下来,掏出烟盒,卷起“喇叭烟”,悠闲地吸着。

又有几个男社员撂下了锄头。。。。。。

除了八、九个女社员,只有一个三十四、五岁的男社员还在继续挖稻根。他叫陈友新,是队里的记工员。

陈志星也在抽烟的行列里。他才二十岁出头,抽起来烟来倒是很老到。他坐在田中的一块大石头上,仰起头喊道:“友新哥,大家都歇了,你不想抽抽烟吗?”

陈友新头也没抬:“快了,就剩下这几锄了。”

陈友新的这坵田,只剩七、八个稻根,他狠劲挖了十几锄。

陈友新正要在田埂上坐下来,看到陈永民就在离他不到3米远的另一条田埂上, 便凑上前去。

陈永民正在抽着“喇叭烟”。他的喇叭烟比起别人的,要小得多。

陈友新见状,说道:“永民叔,你连抽烟都会精打细算,难怪你家的日子过的比别人宽裕。”

陈永民:“烟抽再多,也是吃不饱。我呀,只要过过烟瘾就行了。”

陈友新卷了一支喇叭烟吸着,转过身子,与陈志星隔着三小块梯田,俯视着志星。

陈友新:“志星,你才从学校出来,就学会抽烟啦?”

志星:“我要是不抽烟,还不和你玉娟嫂一样?想歇一歇,都名不正言不顺。”

阿葵:“对, 对着哩。不,不抽烟,不,不好,意,意思坐。”

不远处,玉娟和几个女社员还在挖稻根。有的累了,只是拄着锄头站一站。

志星:“阿娟嫂, 你们女同胞不吸烟,也该歇一歇了。”

玉娟:“好。”转对女社员:“是呀, 我们也该歇歇了。”

女社员:“他们男人,下午才干一个多小时,就抽了三,四次的烟。”

阿香:“我们女人就是命苦。下辈子说什么都要做男人。”

女社员:“阿香, 你净说瞎话。人死了,还哪来的下辈子?”

阿香坐了下来,笑了:“我也是听说的。”

玉娟:“做男人也不容易。”

陈永民:“还是阿娟会体谅男人。一家长的吃喝穿戴,都要男人担当操心。你们想想,为什么男人大都比女人命短?还不是操心的,把命都操短了?”

社员甲:“大家都命苦。全劳力一天只挣四毛多钱, 买不到三两猪肉。”

社员乙:“我一年没吃肉都行, 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了。”

社员丙:“一斤大米五毛多,我们一家天天喝稀饭。”

陈友新:“我们三坪大队有十五个生产队,咱秋坪村有五个队,夏坪村七个队,后坪村3三个队。就咱们队的工分值最高,一天有四毛三。大队长黄振辉在夏坪村的第四队,也才三毛七,党书记张光禄的后坪村第二队,一天三毛九。我们队的口粮标准,一年210斤干谷,全大队排名第二。”

阿香:“哪个队排名第一?”

陈友新:“是党支书张光禄的那个队,比我们多15斤。大队长的那个队,比我们少37斤。”

社员甲:“难怪大家干活磨洋工。”

社员乙:“听说夏坪村有一个队,一年的口粮才200斤的湿谷。”

陈永民:“那是我女儿志兰的第一队。公分值才两毛八。好在夏坪村大家都会做斗笠,换一些油米钱。”

社员丙:“咱们秋坪村要不是做藤椅,肚子早饿扁了。”

玉娟:“后坪村会做粉干。”

陈永民:“俗话说得好,龟有龟的路,鳖有鳖的路。”

志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陈友新:“永民叔,你现在总算比往年好了。你家志星虽然一天只评七分工,可他也能自食其力了。”

陈永民感叹道:“我家志星,生不逢时啊!要是能早出生六、七年,还愁考不上大学?”

陈友新:“是啊,志星上大学,那是铁板钉钉的。要不,在学校里怎么会有人叫他‘智多星’?”

志星:“我这‘智多星’有名无实,瞎吹的。”

阿葵:“这、这,怎么是、是瞎、瞎吹的?你、你们、也、也不、叫、叫我、

智、智多星?”

志星:“阿葵叔,这‘智多星’可是无(吴)用啊。”

社员甲:“永民兄,就算你家有本事。咱们队一百多口人,就你一家有一辆自行车。”

陈永民:“为了买一辆自行车,我家省吃俭用,你知道攒了多少年?”

社员乙:“攒了多少年?”

永民:“整整五年了?”

陈友新:“五年能买部单车算不错了。我女儿秀敏上小学三年级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包。”

社员丙:“我也是。”

妇女甲:“都一样。只那么几本书,有一个小小的袋子来装就行了。”

陈友新站起身,望了望大家:“我们烟也抽了,闲话也唠了,现在该干活了。你们看,咱们的队长和刘阿顺两人,下午还没歇过一回呢。”

2、梯田下处。

这是一片开阔地,七、八坵稻田,约有三、四亩。

刘阿顺吆着牛在犁田。队长陈德民拿着锄头跟在牛后,把牛犁不到的边边角角,用锄头翻个透。

陈德民:“阿顺,歇一歇,抽抽烟。”

刘阿顺:“不累。德民,你这当队长的,‘跟牛脚’的活比别的累得多,你才十分工,亏了。”

陈德民:“你一个犁田手才十五分。到对面田头歇一歇,牛也累了。|

到了田头,刘阿顺吆住了牛,把犁靠好,掏出烟盒,和队长德民坐在田埂上,吸着喇叭烟。

刘阿顺抬起头,望着梯田,说道:“德民,上面那些稻田,恐怕到天黑都挖不完。”

陈德民沉思着:“嗯,挖不完。”

3、梯田上处。

男女社员在挖掘稻根,做做停停。

男社员不时往手心啐口液。挖了一会,又三三两两坐在田埂上吸烟。

4、梯田下处。

刘阿顺抽过烟,又吆着牛犁田。

陈德民搭手看了看太阳,自语道:“大概快到三点了。”

陈德民放下锄头,沿着梯田田埂,一坵一坵地往上走去。

5、梯田上面。

五、六个坐着抽烟的男社员,看到队长到了他们身边,并没有做出马上要去干活的反应。

陈德民看了看他们,没有丝毫责备他们的意思。

陈德民招呼大家道:“社员们,大家停下来,听我说句话。”

社员们纷纷停下手,拄着锄头望着陈德民。

陈德民:“现在快三点了,照这样下去,剩下的两亩多地,怕是到月亮出来还挖不完。我看,干脆分组包干好了。”

众社员:“怎么个包干法?”

陈德民:“二十四人分成三组,九个妇女一组分三个,你们自由组合,由永民、友新、阿葵三个任组长。等一下我和友新把地分好后,三个组长来抽签。哪一组先做完,哪一组就先回去。”

众社员:“这样好啊!”

社员甲:“德民兄,你不愧当了三年兵。”

社员乙:“他哪里是兵,人家大小也是个副排长。”

志星:“队长这个做法棒极了。咱们不叫包干,应该叫开展劳动竞赛。”

众社员:“对,就叫劳动竞赛。”

6、梯田下处。

刘阿顺吆着牛在犁田。这一坵快要犁完了,前面最后一坵约有四、五分地,等着他去犁。

7、梯田上面。

三个组的社员开始挥锄上阵。

友新夫妻俩同在一组。

永民父子俩同在一组。

阿葵、阿香他们同在一组。银锄闪落,泥水飞溅。

阿葵虽然长得精瘦,插秧、掘田、做田埂样样在行。

社员甲:“阿葵,你都快四十了,该找个伴儿。”

阿葵:“哪、哪里,去、去找?我、我、我不、不想。”

社员乙:“咱们组里就有现成的。”

阿香瞪了那社员一眼。

妇女甲:“阿香,你和他是迟早的事。男人大女的七、八岁,也是常有的。阿葵,最老实本分了。”

妇女乙:“俗话说,不看穿,不看戴,单着男方人实在。阿香,你都离了三、四年了,是该找个伴儿。”

社员甲:“阿葵人实在,就是说话口吃,无大碍。”

阿香个子稍矮,说起话来挺大方的:“我妈六十八了,女儿才七岁,谁进了我的家门,都是个负担。”

社员乙:“阿葵单身一人,没有托儿带女,最合适了。他进了你的家门,说不定一年半载后,你家又多了一口。”

阿葵急了:“你、你们,别、别再、取、取笑了······”

8、梯田下处。

刘阿顺在犁最后一坵稻田。

陈德民在“跟牛脚|”

9、西山顶上的太阳,还有一杆子多高。

阿葵一组最先完成了承包任务。他们个个洋洋得意,好像是拿到了奥运冠军。

阿香:‘我现在可以回去做藤椅了。“

阿葵:“友、友新,我、我们、挖、挖完了。”

友新直起身:“我们组也快了,顶多再掘10多分钟。”

永民往手心里啐了一下口液:“你们前脚走,我们后脚也就到了。”

阿葵和他一组的社员们,兴高采烈地从梯田的顶处走下来,简直像山羊跳涧一般。

10、梯田下处。

刘阿顺在犁田,约有三分多地没犁。

陈德民仍旧在“跟牛脚”。

陈德民望着百步开外正往下急走的阿葵他们,开心地笑了。

阿葵远远地向他招呼:“德、德民,我、我们、回、回去了。”

陈德民挥着手势:“回去吧,回去吧。”

阿葵他们扛着锄,走过开阔地,过了一条三米多长的独木桥,爬上了逶迤弯曲的山间机耕道。

机耕道旁的一棵老松树下,停靠着一辆七成新的自行车。

11、梯田上面。

友新和永民两个组,剩下的梯田在迅速地减少。

12、机耕道旁,老松树下。

陈友新一组到了老松树下,大家羡慕地望着那辆自行车。

女甲:“你们看,啧啧,这是永民的自行车,多好啊!”

男甲:“看把你馋的,干脆也去买一辆骑骑。”

女甲:“你借我150元,我马上去买一辆。”|

男甲:“我要有那么多钱借你,我自己早就去买了。”

男乙:“友新,你家的棕苗卖了吗?”

友新:“还没有。上个墟天去县城办点事,打算明天拿去卖。”

男甲:“你那棕苗卖了,也去买一辆单车。”

玉娟:“棕苗一棵才一毛钱,一辆车买不来。”

13、陈友新家,屋后。

屋后只有一分多地。两边都种有一棵三米多高的五色茶花,枝繁叶茂。两棵茶花之间,有两畦六、七米长的棕苗。篱笆外,南面是一条通往公路的便道,北面是邻居的菜地。

陈友新蹲在畦上拔棕苗。两畦的棕苗已拨完了一畦。

14、友新家,屋内。

上堂屋,玉娟在做藤椅。

厨房里,年已古稀的友新妈在煮饭。

三岁的小强在天井里玩皮球。

15、陈永民家。屋里。

陈永民和妻子阿兰在做藤椅。

永民:“阿兰,你去煮饭吧,星儿肚子饿了。”

阿兰起身进厨房去了。

16、志星睡房。

志星坐在窗前卷土香烟。

这是一块30公分长、10公分宽的小木板,木板的一头钉着一块8公分左右宽的塑料纸,在塑料纸的末端裹着一根消圆了的半截筷子,把烟丝铺匀在塑料纸上,将粘了香湖的烟纸放在对边,只要把筷子卷几圈,一支香烟就出来了。

志星在专注地卷他的香烟。

17、友新家,屋内。

玉娟继续在做藤椅。只剩下靠背上处的一小部分还没做。

九岁的女儿秀敏拎着一个小布包(书包)放学回来了。

玉娟抬起头:“敏敏,晚上这么迟才回来?”

秀敏:“今天我扫地。爸爸呢?”

玉娟:“爸爸在屋后拔棕苗。”

18、友新家,屋后。

友新在拔棕苗,只剩小半畦了。

女儿秀敏来到了他身边。

秀敏:“爸,今天我的数学考了一百分。”

友新高兴地:“又得了第一名!”

秀敏:“还有一个第一名。”

友新:“谁呀?”

秀敏:“班长黄强。”

友新:“黄强是谁?”

秀敏:“他的爸爸是大队长。”

友新:“哦,前次好像听你说过。来,你帮爸爸数一数棕苗。”

秀敏:“怎么个数法?”

友新:“每数好一百棵放一堆,等会儿我要一把一把地扎起来。”

19、志星睡房。

桌上,土香烟已卷好了几十支。志星拿着剪刀,把香烟两头的烟丝剪掉。

20、友新家,屋后。

棕苗全部拔完了,整整放了十二堆。

秀敏:“爸,这些棕苗能卖多少钱?”

友新:“你帮爸算一算,一棵一毛钱,一共多少钱?”

秀敏不假思索:“120元!”

友新把棕苗一把一把地用麻丝扎起来。

友新:“敏敏,明天爸给你买一个漂漂亮亮的书包。”

秀敏喜出望外:“真的?”

篱笆外传来志星的声音:“你爸一言九鼎,还能骗你?”

秀敏往篱笆外边一望:“呀,是志星哥。什么是‘一言九······’?”

志星:“一言九鼎,就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秀敏似懂非懂:“哦,哦。”

志星:“友新哥,来,抽支烟。”

友新:“好,我就来。”

志星把自卷的香烟从棱形的篱笆孔里塞一根给秀敏。秀敏接过香烟,塞到爸爸的嘴里,一路小跑着进屋去了。

友新扎好了最后一把棕苗,直起身,点燃了香烟。

友新走上前来:“志星,到屋里泡茶喝。”

志星:“不用了,天快黑了。你这两棵茶花,看上去比你的年龄还要大。”

友新:“四十年了,比我还大五岁。这是去爷爷种的,那边一棵给我爸,这一棵是给我叔敬业的。”

志星放低声音:“你的叔叔不是去台湾了吗?”

隔着篱笆,友新也放低了声音:“听我爸说,我叔二十岁那年被抓壮丁,我才两岁。他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听说他去了台湾。”
志星:“你叔还健在吗?”

友新:“不知道。三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一点音信。哦,差点忘了,你姐姐不是有做斗笠吗?”

志星:“有啊。”

友新:“请你晚上去你姐家,给我带两顶斗笠回来。你姐做的斗笠,在夏坪村是数一数二的。”

志星:“我有五、六天没去姐家了,晚上正想去走一走,把斗笠给你带回来就是了。”

21、夏平村,傅友亮家。晚上。

一盏电灯吊在大厅正中。傅友亮坐在小凳上,拿着刀在破竹篾。在他身边,放着一小堆又细又匀的竹篾。

陈志兰在大厅的另一边做斗笠。她熟练地把一片片的竹笋叶子镶进斗笠壳,每镶进三、四片叶子,就用针线缝上一针。

陈志星把自行车支在门口,走进屋。

五岁的小健眼尖,叫道:“舅舅!”奔了上去。

志星抱起小健,走到了大厅,在柱子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

志兰:“星,爸妈身体好吗?我有好几天没去看他们了。”

志星:“都很好,不用惦记。妈今年四十六了,队里不给定工率,自由自在的。”

友亮:“那就好。”说罢,站起身要去给志星泡茶。

友亮妈泡了一壶茶端了上来。

友亮搬来一张小桌子,给志星倒茶。

小健在志星的怀里撒娇:“舅舅,你带我去转一转,好久没坐你的车了。”

友亮:“小健,你下来,爸要和你舅说话。”

志星:“你先下去玩,等一下舅带你上街买糖果。”

小健高高兴兴地去找他奶奶了。

这时候,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走进屋来。她齐耳短发,样子十分俊美。

姑娘:“友亮哥,我爸叫我再拿五个斗笠壳。”

傅友亮:‘阿娜,现存的只有剩两个,别的都被拿走了。我现在就给你做。你坐一坐,很快就好了。

傅友亮起身去做斗笠壳。

姑娘这时才看到坐在小桌旁的志星,问道:“老同学,什么时候来的?”

志星起身让坐:“刚到。丽娜,近来在忙些什么?”

丽娜:“除了家务,和我爸做些斗笠。”

丽娜和志星隔着小桌子坐着,志星给丽娜倒了一杯茶。

丽娜:‘谢谢,我不会喝茶。“

志兰:“阿娜,你妈的胃病好些了吗?“

丽娜:“五六天了,没多大好转。“

友亮边做斗笠壳边说:“还是到县医院去看看,不能再拖下去了。”

志星呷了一口茶,说道:“丽娜,治胃病,我有个秘方,明天抄给你试一试。”

丽娜莞尔一笑:“智多星,你真的会治病?”

志星十分认真地:“我是从医药杂志上抄下来的,不骗你。曾经有几个胃病的,吃过那方子上的药,病好了。”

丽娜心动了:“好,好,我信,我信。我先带我妈谢谢你。”

志星:“谢,就免了。”

丽娜:“志兰嫂子,你知道你的弟弟什么时候成了‘智多星’吗?”

志兰故作模样:“我弟弟呀,一句也没对我说,我哪里会知道。”

丽娜绘声绘色地说道:“那是我们俩读高一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恶作剧,趁中午教室里空无一人,他把教室的门虚掩着,将一根扫把搁在门上。有一个女生第一个推门进教室,那根扫把不偏不倚,正好落到她的头上。虽然没伤到什么,可把她气得说不出话来。

“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在班会上要同学们检举揭发。班级里四十几位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是张三还是李四。正当班主任束手无策之际,志星突然举起了手,说:报告老师,我知道是谁干的。我想,糟了,这下志星可要得罪人了!班主任投来急切的目光,全班同学都盯着他,大家一个劲地催他快把作祟者说出来。志星却一板一眼地说,老师,你只要看一看谁的背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就是他干的好事。全班同学的目光在寻找着目标。结果,中间一排坐在第二桌的一个男生,下意识地背过手去摸自己的后背。这一下,‘扫把案子’成功告破了。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同学,那个同学也诚恳地作了检讨,向那个受害的女生赔礼道歉。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赞扬志星说,志星啊,你的聪明才智,并不亚于梁山上的智多星。从那以后,智多星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在傅丽娜讲述过程中,化出下列画面:

教室门上架着一把扫把······

扫把落在女生头上······

一个男生背过手摸自己的后背······

志兰:“噢,是这样。”看神情,多少有些自豪。

友亮:“志星哪,那个同学肯定会恨你一辈子的。”
志星笑了:“不但不恨我,还和我交上了朋友。他是我们公社王克尧副书记的儿子,王国平。”

丽娜:“这叫不打不相识。”

这时,小健又来纠缠志星:“舅舅,带我上街买糖果。”

志星:“好,好。”转对丽娜,“我去转转。”

丽娜:“好,你去吧。”

志星走出屋,门外是一片明亮的月光。志星让小健坐在自行车的支架上,驶过屋子旁边的一块小竹林,便来到了公路上。

22、傅友亮家。屋内。

傅丽娜拿着斗笠壳回去了。

志兰把做好的二十几个斗笠串成了两串,放在大厅角落。

友亮俯着身子在做斗笠壳。

志兰:“阿娜的妈妈会做斗笠壳,她爸爸会破竹篾,会做斗笠,就是不会做斗笠壳。”

友亮:“成德叔长年患腰痛病,前几年他一个斗笠壳还没做好,就疼得在地上打滚。”

志兰拿来扫把,把地上笋叶的碎片扫成堆,装进奮斗。

志星带着小健回来了。

小健的嘴里还含着糖果。

志兰神秘地:“星,你看出来了吗?”

志星莫名其妙:“姐,看出什么了?”

志兰:“我看阿娜,对你挺有意思的。”

志星淡淡地:“姐,你别瞎猜。”

志兰:“我是个女人,懂得女人的心理。”

友亮:“我也看出有一点门道。”

志星:“姐夫,我和她是不可能的事。”

友亮:“有什么不可能的?”

志星:“我家里穷的叮当响,人家肯定看不上。”|

友亮:“论家底,阿娜一家比你还要差些。我看阿娜,重人品,不看重钱财。”

友亮吸了口烟,接着说:“我们现在都很穷。就拿我们夏坪村来说,大家拼死拼活做斗笠,做斗笠壳,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你看我大厅顶上,有几根木角片都快烂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换上新的。”

志星抬头看了看屋顶,的确有七八根木角片非换不可了。

志星:“姐,姐夫,我该回去了。友新哥要两顶斗笠,叫我给带回去。”

志兰:“好。”她把串好的斗笠重新解开······

23、次日早上。志星睡房。

志星照着本子上的治胃药方,抄在纸上。

24、永和公社街道。药店内。

傅丽娜拿着药方,叫药店人员抓药。

25、夏坪村,傅友亮家。上午。

傅丽娜把刚煎好的一碗中药,端到她母亲的床前。

丽娜妈面容憔悴,斜靠在床头,喘着粗气。

丽娜把妈扶正身子。

丽娜妈艰难地把中药喝了下去。

26、街道。上午。

古老的十字街道两旁,摆着许许多多的地摊。竹器类的,有奮箕、土箕、菜篮、箩筐、扫把等等,摆了十几米长,卖斗笠和斗笠壳的有十几摊,中间夹杂着好几摊的棕苗,做藤椅的青藤,一捆一捆的,占了好长的位子。

陈友新的十几把棕苗,摆在志兰的斗笠摊边。眼见志兰的斗笠在一顶一顶地减少,而他的棕苗却始终无人问津。

陈友新耐不住了,嘱咐志兰几句,便四处走走。

陈友新东顾西看着,发现在靠近巷口的地方,有一个人在卖茶花苗,便饶有兴趣走上前去。

茶花的主人是吕家村的吕永周。

陈友新走到吕永周面前,问道:“永周,你在卖茶花?”

吕永周:“老同学,好久不见了。”

吕永周脚下,摆着八、九把的茶花苗,有30多公分高。

陈友新:“这茶花种多长时间了?”

吕永周:“前年春插的,两年了。”

陈友新:“一棵能卖多少?”

吕永周:“应该有三、四毛。这是两年前,我的一个远房亲戚送的茶花枝扦插的。刚才有几个人来了,出我三毛钱,我不卖。满街只我一摊的茶花。”

陈友新羡慕地:“看来茶花值钱。我那棕苗,问都没人问。”

吕永周:“物以稀为贵。棕苗太多,有一二十摊。”

一个客户来到了茶花摊前。

客户:“怎么样?三毛,全来。”

吕永周:“你都来过好几遍了。三毛五,一分不少。”

这个客户看到后面还有几个人围了上来,连忙蹲下身子,两手按住茶花:“三毛五就三毛五。”

陈友新俯下身,问道:“同志,听口音,你是客家人吧?”

客户:“我是客家的。”

27、藤椅收购站。

收购站临近汽车站。收购站前,等待收购藤椅的,排成了一队长龙。

收购站站长张朝成,四十五六年纪,站在收购站铁门边,每一张藤椅先由他评定等级,然后会计开票,出纳付款。

一个中年妇女拿着两张藤椅,进了收购站大门。

张朝成仔细看过后,亮开了嗓门:“甲等一张,五元五角,乙等一张,五元。”

中年妇女拿着票,取了钱,把两张不同等级的藤椅,搬进仓库的不同位子里。

在中年妇女后面,是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姑娘,她上前叫道:“舅舅。”

张朝成笑道:“哦,你来了。”

张朝成看了看藤椅:“乙等两张,10元。”

群众甲:“张站长真个是铁面无私。”

群众乙:“别说是外甥女,就是他亲闺女做的藤椅,能评上甲等的也不多。”

在藤椅的长龙中,可以看到张玉娟、阿香、阿兰她们排在不同的位置。

28、十字街道。

陈友新的棕苗地摊前,来了两个客户。

陈友新:“怎么样?苗够壮的。”

中年客户:“怎么卖?”

陈友新:“按上个墟天的价,一毛钱一棵。”

中年客户摇了摇头:“现在呀,一天一个价。最多五分钱。”

陈友新诧异地:“才五分?“

中年客户:“不骗你,刚才有好几摊四分钱就要卖给我,我们嫌那些苗没你的壮。”

青年客户:“干脆点。多一分,我们都不要。”

正在这时,陈志星来到了摊前。

陈友新:“志星,你来得正好,我这棕苗才五分钱一棵,你说卖不卖?”

志星:“才这么一点点,卖掉算了。”

志星掏出一包水仙牌香烟,抽出两支递给两个客户,随后递一支给友新。

中年客户边接香烟边说:“谢谢。”

志星对中年客户:“这位大哥,请问你贵姓?”

中年客户:“我姓赵。”手指青年客户,“他姓林。我们是武安县来的,同一个 生产队。”

志星:“我叫陈志星,欢迎你们以后常来。”

老赵:“我们今天是来探路摸底的,先买千把棵回去。我们队正在开发荒山,准备大面积种植棕树,以后要好多的棕苗。”

志星兴奋地:“赵大哥,我看这样好不好:以后你们所需的棕苗,我们按市场价给你们代办,你们只要付给我们来回的车费和托运费,另外,一人一天算2元的工钱,怎么样?”

老赵征询地:“小林,你看呢?”

小林:“这样好啊,我们双方都有利。”

老赵:“小陈,到时候要你送货时,我们会发电报给你。”

志星想了想:“赵大哥,我看还是写信好,最多只两天的邮程。电报说不清,信上才能说得清楚。我这边发货时,给你们发电报,你们到武安车站来接就行了。”
老赵:“好,那就给你写信。”
友新身边的志兰,剩下的最后一顶斗笠,被一个中年妇女买走了。

陈友新把12把棕苗装进编织袋,扎好了袋口。

老赵付了款,小林提着一袋棕苗,和志星握手道别。

陈友新和志星两人,在街上边走边谈。

陈友新:“志星,看来你跟在老赵他们身后好久了。”

志星:“是跟好久了。我从他们和卖主的交谈中,猜测他们今天是来投石问路的。满街都是棕苗,比你差的,他确实四分一棵都不要。所以,我一开口就劝你五分钱卖掉算了。”

街上,棕苗地摊比比皆是。

志星:“今天来摆棕苗地摊的,还只是一部分。我问了好几个卖主,他们家的地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棕苗。他们担心挖多了卖不出,拿回去再种就麻烦了。

陈友新:“刚才老赵说要发电报来,你为什么叫他们改为写信?”

志星:“电报会让人知道内情,写信保险。”

陈友新钦佩地:“你这志星,真是智多星!”

志星:“这桩生意要是成了,我们一起做。”

陈友新:“赚钱,我梦里都想。我只是担心,要是让大队长黄振辉知道了,肯定会把它当作搞资本主义的典型,开会批斗我们。”

志星:“非偷非抢,怕什么?”

他们走到了书店前。

陈友新:“我进去给我敏敏买个书包。”

29、书店内。

货架边上,挂着五六个不同样式的书包。

陈友新对女售货员:“同志,请你把最边上的那个红书包,拿给我看看。”

女售货员取下了那个红书包。

陈友新翻开细看,里边有三层,旁边有专门插笔类和放墨水瓶的,觉得很满意。

陈友新拍着书包:“同志,多少钱?”

女售货员:“七块五毛。”

陈友新有些犹豫:“贵了点。我们队一个全劳力,要半个多月才能挣到这么一个书包。”

女售货员:“贵是贵了点,可质量好啊。”

陈友新狠下心:“好,我买。”

30、街道小巷。

小巷两头都有出口。这是“地下”猪肉交易所。卖猪肉的,都是割成一斤一吊,装在小篮子里,上面盖着布。为了躲避市管会,这些卖肉的都有一个亲属在巷口望风。

巷子里很热闹。卖肉的现在只有七、八个人。玉娟和阿香还在买肉。她们走到一个五十来岁挎着篮子的妇女跟前,各买了一吊肉,匆匆付给事先准备好的两元钱,急速走出小巷。

巷口,遇到了阿兰。

阿兰:“阿娟,里面的猪肉还有吗?”

玉娟:“快些去,所剩不多了。”

阿兰快步走进了小巷。

阿香:“阿娟嫂子,这些人有猪肉买,多过瘾。”

玉娟:“你不知道,他们是舍不得吃的。”

阿香不解地:“舍不得吃?”

玉娟:“杀猪供应口肉的,一头猪的回留肉不过十斤八斤,猪主留下三两斤,剩下的卖了换粮食、油盐。”

正说着,戴着红袖章的市管会主任许佑贵匆匆向小巷走去。玉娟扭过头一看,为卖肉的捏了一把汗。

这时,巷口有人打起了唿哨,巷子里的人四处散去。

阿香狠狠地:“这个许佑贵,不得好死!”

31、街道尽头外侧,一棵百年柚子树下。

这是公开的米市。场所不大,可是粜米的,籴米的,挤了几百人。

粜米的农户有二三十人。他们有的蹲着,有的坐在扁担上,身边都带有一杆秤。他们把米袋口张开,让顾客探看袋里的大米。

买米的,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米袋,这看看,那看看,把手插进米里,捧在手心上反复看着。

米市里人声嘈杂。买卖双方在争论米质的好坏,争持秤杆的翘与垂。

“这米有些发霉了。”

“这米质还可以,就嫌碎了些。最多五毛二。”

“你这秤杆太垂了,至少差半两。”

“哪能这么翘······”

在买米的人群中,有陈永民、阿香、陈德民······

陈友新一手拎着十几斤大米,一手拿着书包,在米市的路口遇到了来买米的刘阿顺。

友新:“阿顺,看到我家玉娟了吗?”

刘阿顺:“刚刚才看到,她在买青藤。”

32、街道,青藤地摊。

买青藤的,围了一大堆人。

张玉娟站在买青藤人群的外围,她脚下放着一捆刚买来的青藤,约有十五六斤。她手里拿着扁担,两眼在张望着。

陈友新拎着半袋米走了过来。他看到买藤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只见那年轻人一手吊着一杆大称,正在称一捆青藤,他用脚尖暗暗地顶起青藤的底部,那秤杆一直往下垂。

陈友新大步走上前去,一手抓住了秤杆。

那个人正待发作,转过身子一看,笑道:“舅,是你。”

卖青藤的,是一个四十出头的乡下妇女,她不知道他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陈友新一脸严肃,把年轻人拉到七八步外。他放下手里的半袋米,气得浑身发抖:“吕勇,亏你想得出来!”

吕勇不知所以:“舅,到底怎么啦?”

陈友新念念地:“你说怎么啦?一个乡下妇女上山拔青藤容易吗?就是给你吃了十斤八斤的青藤,你会富起来吗?专想歪门邪道!”

吕勇终于明白了:“舅,我就这么一次。下次再也不敢了。”

陈友新审视着他:“果真是第一次?”

吕勇:“确确实实是第一次。说实话,是我的一个朋友昨天晚上才教我的。”

陈友新:“你回去劝劝他,往后不能再干这缺德事。”

吕勇:“舅,知道了。”

陈友新:“你爸走了两年,你们母子俩过日子也不容易。我姐身体好吗?”

吕勇:“还好。”

陈友新掏出两元钱,递给吕勇:“买一斤猪肉回去。我知道你们母子俩舍不得买肉吃。”

吕勇谦让了一会儿,终于收下了。

吕勇走后,玉娟来到了友新跟前。

友新:“阿勇这孩子,可别走歪了。”

玉娟:“刚才我都看到了,是要教育教育他。”

友新:“咱们把青藤、大米拿到街边去,你先看着,我去买了烟丝,让我挑回去。”

玉娟:“不用了,一共才30来斤。到家才两里多路,我能挑。”

友新把大米和青藤挂在扁担的两头,布袋里的一斤猪肉和青藤挂在一起,新买的红书包挂在大米这一头。

玉娟刚走两步,友新看到书包一边一甩一甩的,连忙叫住了玉娟。

友新拿下书包:“书包还是我拿着稳妥些。”

玉娟:“也好。免得在路上弄丢了。”

33、藤椅收购站旁边,围墙外。

每个墟天,烤烟就在此地交易。

陈友新还没走到烤烟交易所,见到十几个卖烤烟的,慌慌张张地四处走散了。

这时,戴着红袖章的市管会人员杨兴,从友新身边走了过去。

陈友新喊道:“老同学,等一等。”

杨兴停下脚步,扭头一看:“哟,友新。”

陈友新单刀直入:“杨兴,农民种点烤烟也不容易,你就不能放宽松点?”

杨兴面对老同学,百般无奈地:“老同学,没办法。上级文件明文规定,粮食、猪肉、烤烟、油类属国家一类物质,一律不能上市。有违法上市的,一概没收。但是我们的许主任,在内部对我们说,只要没有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我们的市管人员不要去过问大米市场;但是对烤烟、猪肉的市场管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手软。”

陈友新:“看来,你们的许主任骨子里还是好的。刚才我正想去买些烤烟,他们被你这么一吓,跑了。说实在,现在买一包烟也要凭票,我们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弄不到烟票。即使有了烟票,平时就没有几个人抽得起。”

杨兴和友新并肩漫步着,感慨地说:“有些事,讲不清楚。”

友新:“我们在初中同桌了三年,你运气好,进了市管会,还不会忘记我这个泥腿子同学。我想问你句话,你可要照实告诉我。”

杨兴:“什么话?”

陈友新:“凡是卖烤烟被你捉到的,你是不是全把他们的烤烟没收了?”

杨兴真情地:“那没有。有很多是自家种的烤烟,一个墟天拿个三两斤来换油盐钱的,我把他们带到半路,就让他们走了。要是烟贩子,那就不同对待了。”

友新笑了:“其实这些事,我都听说了。”

杨兴也笑了:“我明白了,你是来给我求证的。我也是出身农民家庭,知道农村的苦。来,我们那儿泡茶喝。”

友新:“今天就不用了。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买到烤烟。”

杨兴:“好,好。那就随你的便。”

34、陈友新家,屋外。

秀敏在屋后篱笆外的小路上,心不在焉地踢着毽子,两眼一直盯着二百多米外的路口。

终于,秀敏见到了爸爸的身影出现在路口。她连蹦带跳地迎了上去。

35、友新家,屋内。

友新一家人在吃午饭。

秀敏背着新书包在吃饭。

友新:“敏敏,你爱墟天吗?”

秀敏:“当然爱了。平时餐餐吃稀饭,到了墟天才能吃上干饭,还能吃到肉。”

小强:“我爱天天吃肉。”

玉娟:“等你长大了,包你天天有肉吃。”

小强:“那我要快快长大。”

友新把一块猪肉夹到妈妈的碗里。

36、陈永民家。门口。午后。

门口右侧有一个用石条围成的猪圈。圈里有一头菜猪,约有六、七十斤。陈永民穿着雨鞋,在清洗猪圈。

37、永民家,屋内。

阿兰把青藤的一头,绑在下堂屋的柱子上,左手抓着一根青藤,右手拿着剪刀在刮青藤。

志星睡了一会午觉起来,拿来一把剪刀准备和妈一起刮藤。

阿兰:“星儿,你先去阿顺家拿一个藤椅框回来。刮完这把青藤,我就要做藤椅了。”

38、刘阿顺家。院子里。

刘阿顺坐在矮凳上,专注地钉藤椅框。身边放着一堆条木棍和竹片。

刘阿顺刚钉好一个藤椅框,志星就到了。

志星:“阿顺叔,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个,我拿走了。”
又来了一个要藤椅框的。

39、友新家,晚上。

友新夫妇俩在上堂屋做藤椅。

玉娟做的这一张藤椅,底部已做了一半多,友新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友新:“阿娟,屋后那两畦地,我准备改种茶花。”

玉娟不解地:“原先不是计划好好的,棕树籽都买来了吗?”

友新:“今天,满街都是棕苗,再下去,一棵一分钱都没人要。吕家村的吕永周,他的茶花才尺把高,一棵就卖到三毛五。”

玉娟:“那就试一试,种茶花吧。”

友新:“咱屋后那两棵茶花,要是把它们的枝叶全部剪下来,大概可以扦插上万株的小苗。咱就那么两畦地,最多只能扦插三四千株。我想,志星和阿勇想插的话,都给他们一点。”

玉娟:“这样好,有钱大家赚。尤其是阿勇,更要帮他一把。”

这时,跟厕所连在一起的猪栏里,传来了猪叫声。

玉娟:“哦,差点忘了。我去喂猪食。”

40、竖日傍晚。友新家,屋后。

两棵大茶花树之间原先种过棕苗的两畦地,陈友新重新挖了一遍,还在畦面上铺上了新挑来的红土。

陈友新手拿一块木板,把畦面上的红土盖平,压实。

陈志星从屋子的小门走了出来,问道:“友新哥,这两畦地准备种什么?”

友新抬起头,手里的木板不停地拍打着畦面,说:“准备插茶花。我把这两棵茶花的枝叶剪下来,可插上万株。”

志星:“你这才两畦地,能插多少?”

友新:“差不多三、四千。你问你爸,要插的话,我可以给你两三千,剩下的给我外甥。”

志星:“我爸种的八棵桔树,一年也能卖上200多元,他舍不得砍掉种别的。”

畦面压实了,友新从屋里拿来两块塑料膜,志星帮忙把它盖到畦面上。

志星:“什么时候插?”

友新:“等会儿我先把茶花枝剪一些下来,晚上一节一节的裁好,明天一大早就插。”

志星:“以现在的市场价,两年后,你这两畦茶花苗可以卖一千多元。”

友新笑道:“有五六百元,我就满足了。”
41、友新家,屋后。清早。

友新蹲在畦旁,两个手指捏着细小的茶花枝,在一株一株地插着。这茶花枝大多只一片叶子,梗长不过两公分。他在畦面的这边插了一小段的一半后,便到畦对面再插另一半。

这一小段插好后,陈友新给插上了竹弓,盖上塑料膜。上面遮阳的,暂时用编织袋代替。

42、吕家村。吕勇家,屋门口。傍晚。

屋门口有两畦地,约有八、九米长,一畦种的是包菜,另一畦的畦面上铺着一层红土。吕勇蹲在畦边,正在扦插茶花。

茶花已插二米多长的畦面,吕勇身边的花枝所剩不多了。

吕勇妈拿着半篮子的茶花枝,从屋里走了出来。

吕勇:“妈,茶花枝还剩多少?”

吕勇妈:“还有一堆的枝条没裁剪,插一畦足够了。”

吕勇妈才四十二、三年纪,头发已斑白了。他看吕勇不停地插着,爱抚地说:“勇儿,你刚放工回来,歇会儿吧。”

吕勇:“妈,我不累。”

吕勇妈:“这些枝条插完也就天黑了。剩下的明天来插。”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吕永周肩上扛着锄头,路过吕勇屋门口,停下了脚步。

吕永周:“阿勇你这茶花是什么品种?”

吕勇转过头,说道:“听我舅说,是五色茶花。这是我舅舅给的茶花枝。”

吕永周:“五色茶花,好品种。你舅舅不是没种茶花吗?”

吕勇站起身,伸了伸腰,说:“我舅也是这几天才插的。永周叔,我舅看到你的茶花苗那么好卖,也就改种茶花了。你家的茶花还很多吧?”

吕永周:“不多了,只有三十多棵,准备养大的。可惜,没有一棵是五色茶花,都是一般的品种。”

吕勇是个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抓起一大把茶花枝送给吕永周。

吕永周高兴地:“这,太谢谢你了。”

43、秋坪村,陈永民家。午后。

傅丽娜手里拎着半网袋的苹果,来到了陈永民的屋门口。她刚跨进门槛,看见屋里没人,连忙停下了脚步。

傅丽娜毕竟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姑娘,又是第一次上志星家来,有些羞涩地叫道:“志星,志星。”

没人回应。

傅丽娜正想退出屋外,只见陈志星骑着单车回来了。

志星乍一见到丽娜,有几分惊喜:“丽娜,什么时候来的?”

丽娜:“刚刚才到。”

志星把单车支在门口,走进屋里。看到丽娜手里拎着的苹果,不解地问道:“我刚送我爸妈去我姑家。你是从街上回来,路过的吧?”

丽娜:“我是专程来的。我妈吃了你的处方药,她的病全好了。妈叫我来感谢你一声。”说着,到了上堂屋,把苹果放到饭桌上。

志星激动地:“别,别这样。”他和丽娜在谦让中,无意中碰到了丽娜的手,他像触了电似的,连忙把手缩了回去。

丽娜看在眼里,只是笑了笑。

从丽娜进到屋里的一刻起,志星顿觉这座百年老屋满室生辉了。他们俩隔着桌子对面坐着,一时都找不到话头。

志星给丽娜倒了一杯开水,说:“才三天时间,你妈的病就好了,我真替你们高兴。”

丽娜:“我妈的病要是没转好,那就非去县医院不可了。说实话,开头我还不太相信你的药方有这么灵验。”

志星笑了笑:“是吗?我也有些担心,我这药方不一定对每个病人都管用。现在,我总算放心了。”

丽娜把话题一转:“志星,你家是贫农,你又是个高材生,聪明得很,上大学很有希望。”

志星不以为然:“现在上大学,靠层层推荐。难呐。”

丽娜:“你去碰碰运气吧。”

志星淡然地:“我看透了。我有一个表哥,前两年从大队到公社都顺利通过了,谁知到县里一下就被拿掉了。我绝不去凑这份热闹。”

丽娜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说道:“是这样。像我出生在富裕中农家庭,上大学的事连想都不敢想。”

志星:“那也不一定。”

丽娜:“我看是没机会的了。”

志星:“你们队的政治夜校,都在学些什么?”

丽娜:“唱样板戏呀,读读报纸呀。”

志星:“我们队也一样,每星期的一、三、五晚上,雷打不动。教我们唱样板戏的,是村小学的江秀丽老师。你们队谁教?“

丽娜:“学校才七、八个老师,一个生产队分不到一个。队长就叫我去滥竽充数了。”

志星:“你们的队长,可是慧眼识英才。在学校,你可是出了名的歌星。”

丽娜:“什么歌星不歌星,有点兴趣就是了。”

志星:“兴趣广泛些,有好处。”

丽娜看了看志星,站起身:“志星,我该回去了,你也快上工了。”

志星:“没关系,上工还没那么早。”

丽娜边走边说:“你有去姐家,到我家坐一坐。”

志星拿起桌上的苹果:“好的。你这苹果,还是带回去给你妈吃。”

丽娜:“你就不要客气了。”说着,已走到了屋门口。

志星:“我骑车送你。”

丽娜:“不用了。走路不过十分钟,就到家了。”

志星目送着丽娜走过一座房屋,两块水田,上了公路。这时,丽娜回过头来,看到志星还站在他家门口望着她。

志星的耳朵回荡着姐姐的声音:“我看阿娜,对你挺有意思的。”

44、秋坪村,第五队队部。晚上。

队部很简陋,只有两张桌子,十几条长板凳。靠墙的那张三屉桌上,放着一叠工分簿。陈友新正在一本一本地给社员记工分。

长板凳上坐满了男女社员。黑板前面,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青年,正在黑板上抄写歌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她是学校的老师江秀丽。

陈德民点了点人数,说:“人都到齐了,现在开始学习。先请江秀丽老师教大家唱个歌,然后学一篇报纸。”

江秀丽谦逊地:“唱样板戏,我也是刚学的,唱不好,请大家原谅。晚上,我们一起来学唱《红灯记》里,李铁梅的一段唱。”

45、夏坪村第一队队部。晚上。

队部里,来了二三十个男女社员。傅友亮夫妇俩,坐在不同的位子上。

傅丽娜正在教唱《智取威虎山》里的一个唱段: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46、夏坪村第四队队部。晚上。

队长傅永天:“社员们,现在请大队长黄振辉给大家说几句话。”

黄振辉三十二三年纪,浓眉大眼,声若洪钟:“最近,在我们生产队里,资本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些人为了多做些斗笠,上工不准时。我家也有做斗笠。但必须有个前提:不妨碍生产。从明天起,谁迟到,就扣谁的工分。”

傅永天:“要怎么个扣法?”

黄振辉:“队长是你当的。傅永天,你就看着办吧,我给你撑着。下面,请我们学校的李老师,教大家唱样板戏。”

李老师是个男教师,四十多岁,脸色有些苍白。他把抄好的样板戏唱段,挂到黑板上。

47、后坪村第二队队部。晚上。

党支书张光禄四十左右年纪,是现任的永和公社党委委员,他和社员们一起,吸着喇叭烟,闲聊着。

队长陈友群走到张光禄跟前,说道:“党支书,你先给大家说几句吧。”

张光禄面目和蔼,说起话来,总是眯起一双细眼,他对陈友群轻声说道:“在这里,你陈友群是队长,是当家的。我张光禄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员,和大家一起来参加政治夜校学习的。我们都听你的。”

48、秋坪村第五队队部。晚上。

社员们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阿香:“江老师,这铁梅我们学不来,唱别的吧。”

社员甲:“我们农民只会拿锄头,不会唱戏。”

社员乙:“让玉娟给大家唱几句山歌吧。”

志星:“唱什么好,还是听队长的。”

众社员:“对,听队长的。”

陈德民站起身,望了望大家,对江秀丽说道:“江老师,还是唱农业学大寨吧。”

江秀丽面有难色:“队长,这······唱样板戏是上头布置的。”

陈德民:“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错不了。江老师,你就大胆地教吧。有责任,我扛着。”

众社员:“我们都扛着。”

江秀丽:“好,我教。”

49、队部外。

星汉灿烂,春风阵阵。

队部里传出嘹亮的歌声:

学习大寨赶大寨,

大寨红旗迎风摆。

······

歌声中,男女社员在大闹春耕······

标签: 其他剧本

相关推荐

添加新评论,含*的栏目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