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苏东坡》
全剧故事大纲
本剧生动展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雄视百代的文学成就,光明磊落的从政生涯和乐观旷达的人生历程;启迪观众审视和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增添动力。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出身于四川眉山镇。少时聪慧好学。嘉祐二年(1057)四月,21岁的苏轼中进士。神宗元丰四年(1081)因“乌台诗案”贬谪湖北黄州时,率家人在城东南躬耕自食,自号“东坡居士”。世人遂称先生为“苏东坡”。
㈠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
他的殿试策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皇家评卷诸公的一致好评。本应排名第一。主考官欧阳修以为只有自己的门人曾巩才能出此佳作,为避嫌疑,抑为第二。苏东坡就此一举成名,声振朝野。后人辑有《苏轼全集》129卷,收其诗歌2508首,词352首,赋21首。另有传、记、奏议等38类3934首。先生超然旷达,仕途越是坎坷其诗文越出精品。他在黄州的“两赋一词”,成为千古绝唱。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世以“李杜韩苏”四家并立。词作则以“大江东去”的浩然气概,被誉为“豪放派”的鼻祖。他的书法和文人画作也都精彩纷呈,独树一帜,成为国宝被史馆收藏。东坡先生以其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和刚正纯洁的为人,继欧阳修之后,被公认为文坛泰斗,至今无人能望其顶背。
㈡苏东坡是北宋名臣、政治家。
他兼收儒释道多元理论之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他将忠君、爱国和为民的传统理念融为一体,不以朋党论是非,惟念社稷民生;勇于忠言直谏,强调匡时救世。终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九死无悔。
北宋经过五朝百年之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国力大衰。熙宁元年(1068),新登基的21岁神宗皇帝意气风发,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力图“富国强兵,重振大业”。熙宁变法的宗旨不错,政策也多创新。但由于主持人“拗相公”刚愎自用,急功躁进,用人失察,致使一些趋炎附势,并无真才实学的小人乘机“新进”,以权谋私,迫害贤良,而使新法在具体执行中严重走样变质,民怨沸腾,朝廷新旧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宁。
苏东坡在这场如何变法的政争漩涡中立身于反对派一边,以其名士风范,举事实,引经典,忠言直谏;抨击时弊,揭露小人。而自己也因而成为各种对立势力的攻击目标。直到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又流放岭南、儋州。他“九死蛮荒吾不恨”,忠君爱国之心不变,为民福祉的情怀不逊。哲宗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对死整自己的章惇之辈也毫无报复之心,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㈢苏东坡是一个亲民实干家。
他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他亲临现场指挥灭蝗保粮,在风里雨里与民众一起抗洪抢险,救百姓于灭顶之灾。他办安乐坊,送医送药,成为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密州连年灾荒,路有弃孩,他又拨官舍施钱粮,办起了中国最早的孤儿院。为除鄂黄一带的溺婴恶俗,自己正在受贬生活困难,还要“岁捐十千钱”,带动富家捐助,办起救儿会。在杭州,为了百姓饮水卫生, “修六井”,治西湖。在惠州,帮助地方官府重修两桥,改进税收办法。在海南自编教材,开办学校,传道授业,培养出一大批青年学子。其中符确后来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他到处为民请命,向朝庭实报民间疾苦,请求减税赋免官债,为百姓求“一饱之乐”。他办的实事好事多不可数。东坡爱百姓,百姓爱东坡,东坡先生真正的与百姓同甘苦共欢乐。
㈣苏东坡是孝子,是亲人,是良师益友。
他从小受母教遵父训,立志做好人,刻苦读经典。双亲去世,皆按礼数丁忧治丧。视乳母任氏如同亲娘,养其老送其终,礼葬于黄州东坡。元丰七年(1084)应召回京时,率全家坟前拜别,并嘱托友人潘大临代为照看其坟茔。他与弟弟感情至深,专给子由的文作多达百余篇,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在密州怀念弟弟的感情流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今为人传唱不衰。他对三位妻子恩爱有加。在王弗墓地植松树三万棵,以寄托常青之恋情。按誓言与王闰之“死同穴”,共葬于河南嵩山之麓。与王朝云则相约来生再续未了情。苏东坡曾言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他的朋友不仅有当代学者名流,还有渔樵耕读,佛道高僧仙士。他对后辈学子,凡有求者无不指点帮助。先生的朋友遍天下。他在“台狱”受苦时,汴京各派著名艺人、歌女,用他的作品为他义演营救,成为威慑政敌不敢随意下手的重要力量。
㈤苏东坡还是个好法官。
他在杭州设湖滨巡回法庭,其“小调判辞”、“休庭画扇”和“成全穷儒”的判例,至今传为美谈。
本剧还按苏东坡的足迹,对全国近百处风景名胜作了浏览和解说,以祖国的壮丽河山、锦秀名胜和多采风情,让观众一饱眼耳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