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乡乐队
《花乡乐队》故事梗概
《花乡乐队》是反映党的十八以来,闽西山区活跃着一支小乐队,堪称文艺轻骑兵。他们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积极挖掘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用文艺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永和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花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原副总理陆定一同志曾为该镇题写了“永福花乡”四个大字。近年来,借助于永和的樱花频频出现在各大小媒体上,永和花乡更是声名远播了。
电视剧在建党95周年前夕拉开了帷幕。剧中以花乡乐队里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这支乐队发展壮大的历程。这支乐队,在宣传脱贫攻坚的活动中,在建党95周年,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国庆70周年的庆典上,在宣扬当地妈祖文化和樱花节旅游项目的拓展中,都有精彩的表现。
剧中主人公的爱情,伴随着乐队的发展而发展,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花乡酒店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二十集电视剧《花乡乐队》
作者:陈野
电话:18050106086
第一集
1.春光明媚
闽西某乡镇
临街的三叉路口。交通要道。中间屹立着一座八九米高的茶花仙子的石雕像。底座上,有国务院原副总理陆定一的亲笔题字:“永福花乡 一九八四年春节”
2.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公路两侧,目之所及,尽是连绵不断的花棚。
公路上,装载着木花箱以及花卉的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 永和镇。集日。
这是传统的十字街。街道两边,摆放着各式花卉的样品。这是花卉销售窗口。地上摆有菊花、杜鹃花、君子兰、富贵籽、兰花、凤梨花、金鱼草、仙人掌...... 花卉的枝条上,或是花盆的边上,都挂着或贴着电话号码。
街道上,人来车往,十分拥挤。原本就不宽阔的街道,显得更窄小了。
有几辆两轮摩托,在人缝中缓缓而行。时有两车交汇,互让对方先行......
偶尔来了一辆小车,行人们只好驻足让道。汽笛声不绝于耳,小车依然前进不了几步。
一些摊位前,花卉的主人在和顾客们谈生意......
有的花摊不见了卖主,顾客们便看着花卉上的电话号码拨打手机。
- 一家文具店前,摆放着四、五盆造型各异的杜鹃花。这些杜鹃约有五六十公分树冠,枝叶嫩绿茂密,含苞欲放。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宝塔,有的像云片。特别是中间的那盆“龙凤呈祥”,尤为引人注目。
花主是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剪短发,国字脸,个儿不高,稍稍有些发胖。他叫李子奇,是西洋村的文书,也是永和乐队的队长。
他正在和顾客谈生意。
李子奇:老哥,你看中哪盆没有?
顾客:我特喜欢这盆“龙凤呈祥”。
李子奇:算你有眼力。你来之前,已有四、五位客人来看了,还砍过价。
顾客:他们出多少?
李子奇:有四十,也有五十的。
顾客;要多少才能卖?
李子奇:至少六十块。它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我已经种了四年,光雕花型就雕了好几次,算起来也没多少利润。另外这几盆也不错价钱会便宜些。
顾客沉吟不语。
李子奇:你的仙乡何处?
顾客:我是四川来的。第一次来你们这儿,生怕被宰了。
李子奇:你放一百个心好了。我们永和人,讲信誉,很厚道,不会满天喊价等你来砍。
顾客:是这样。刚才我走了几个花摊,花价都差不多。
一个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缓缓来到李子奇的花摊前。
中年男子:李子奇,走哇,拉二胡去。大家在等你这个队长呢。
李子奇:剑兴兄,我就来。请你先把茶泡好,我马上到。
李剑兴点点头,骑着车走了。
顾客:李老板,像这种“龙凤呈祥”还有多少?
李子奇:只剩二十几盆。
顾客:宝塔型的呢?
李子奇:
宝塔型和蘑菇型、片云型各有200多盆。
顾客:买多了,能给我优惠价吗?
李子奇:肯定给你优惠价。
顾客:下午,最迟明天上午,我就上你家看货去。
李子奇:你就照这个号码给我打电话,我家的花圃是“紫气东来”,就在西洋村的十里花街之中。
顾客:好,好。
- 街道边侧。一间低矮的小平屋。
房门已打开,大窗户的木板也卸了下来。
四十二岁的游德湘在打扫地板。墙角放着4根新鲜的竹笋。
李剑兴走进小屋里。
李剑兴:老大,你家最远,可每次都比谁来得早。
游德湘:我游德湘是乡下人,晚上睡得早,早上也起得早,不像你大地方的,半夜三更吆三喝四,天天睡懒觉。
李剑兴:就地上这几根竹笋,想讨好我们?
游德湘:你也是平头百姓,我讨好你有个屁用。就是子奇哪一天把队长让给你当了,我也不会多看你一眼。我说老二,要,就抱一根最大的带回去。
李剑兴:我看不出哪根大,哪根小。
游德湘笑了笑,拿着畚斗到屋外去倒垃圾。
李剑兴在涮洗茶盘、茶杯。
6.车站右侧。“娜娜美发店”前。
陈文龙和他的妻子陈静,正在和顾客交谈着什么。
地上摆着三盆君子兰样品。花形规整,苍翠挺拔,叶片对称惹人喜爱。
陈文龙:20个花箱,那就烦你运来。
顾客:行,我自己有车。下午,你们要多叫几个人装车,天黑前我就要发货。
陈文龙:我和我家陈静,还有你,再叫上两个够了。
陈静:够了。够了。那次文龙不在家,四个人装20箱,不过3小时就装好了。
7.小平屋内。简陋的音乐室。一张小桌子,七八个塑料凳子,墙上挂着三把二胡,一把小提琴,一把三弦,一支葫芦丝。
游德湘、李剑兴、李子奇三个人在喝茶。
李子奇:陈文龙和吕维周应该快到了。
李剑兴:维周没看到。文龙夫妻俩在理发店前和顾客谈生意,看样子也快来了。
游德湘:你们看,陈文龙来了。
- 小屋外。
陈文龙在找停车的地方。
- 小屋内。
李剑兴:今天杜鹃的行情怎样?
李子奇:还可以。
陈文龙:君子兰眼前也还行。
李剑兴:眼前行,下去就不行了?
陈文龙:去年冬,长春来了几个种植君子兰大户,单单在陈村,就租了三十
多亩地。过两年,肯定要跌价。
李子奇:那也说不定。谁的花好,就买谁的。
陈文龙:剑兴兄,这几年绿化树年年在涨价,你可是稳坐钓鱼船。
李剑兴:没多少,还不如公鸡拉尿。
游德湘:你这个贪心鬼,去年四棵桂花就卖了三万多,还有看地理、看日子
收的红包,远远不止这个数。
李子奇;我和他同村子住着,最知根知底。前不久,他的罗汉松、仙人掌,又卖了六七万。
李剑兴:子奇老弟,你虽然只种一个杜鹃,可你的鬼点子多,弄什么龙呀凤的,说是什么工艺品,赚的钱比我多得多。
李子奇:那也不见得。
游德湘:你们赚钱都比我轻松,我干的是力气活。
李剑兴:我说老大,你种芹菜才好赚。一季芹菜只要三个月,三万多元就进了腰包。一年三季,就是十一、二万。扣除成本,少说也有八九万。
李子奇:一年要是没有七八万的纯收入,哪有心思到这儿来拉二胡、弹三弦。
这时,吕维周避开李剑兴的视线,悄悄走进小屋来。
李子奇:维周兄,你那最后一批茶花,找到买主没有?
吕维周:刚找到,刚找到。
李剑兴:我说维周老弟,怎么现在才钻出来?准是老婆没准你的假,偷跑来的吧?你呀,天生怕老婆。
吕维周:(自我解嘲)二十四孝,怕老婆为一孝。
李子奇:(站起身)好了,好了。人到齐了,上工吧。
游德湘摘下三弦,李剑兴拿好葫芦丝,李子奇他们三人摘下了二胡。
他们演奏了汉调《过江龙》和《红绣鞋》。
游德湘提议:换《梁祝》吧。
李子奇:好,《梁祝》。
李子奇挂上了二胡,换成小提琴。
屋外只有三两个观众,有的只站了会儿就走开了。
屋外的观众换了好几拨,一直就那么三两个。只有一个四十左右的高大中年男子,足足完整地听完了这三首曲子。
李子奇他们望了望屋外的观众。
中年男子走进了小屋里。
中年男子:(彬彬有礼)打扰了。
李子奇:不客气。坐,坐。
中年男子:刚才听了你们的演奏,节奏感很强,有水平。
李子奇:过奖了,过奖了。
中年男子:我叫李国标,刚来永和不久。
众人肃然起敬。
李子奇:李书记,我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李国标:别这么说,别这么说。
吕维周:(送上一杯茶)李书记,请喝茶。
李国标:谢谢。
吕维周:我们只听说您的大名,还没见到过您。
李国标:你们乐队有多少人?
李子奇:就这么五个人。
李国标:少了些,你是乐队的队长吧?
李子奇:凑合吧。
李剑兴:他是我们西洋村的文书。我和他同一个村。
李国标:西洋村,好啊!那是我们省级的最美乡村。你们那儿地势平坦,有名闻遐迩的十里花街。党的十八大以后,西洋村在我们江平市建立了第一个苗木花卉合作社,解决了社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李子奇:应该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
李国标:这是应该做的。你们乐队几天聚一次?
李子奇:每个圩天的上午,只聚小半天。
李国标:五天一次,很好。赶集、娱乐两不误。你们都经营什么产业?
陈文龙:大都种植花卉。
游德湘:只有我是抡大锄,种芹菜。
李国标:你是哪个村的?
游德湘:龙祥村。
李国标:龙祥村比这儿海拔高,那儿的气候、水质、土壤,很适宜种植芹菜、菜椒、白菜......
游德湘:(钦佩地)李书记,你才来没几天,就给全摸透了。
李国标:我在市农业局工作了七八年,去过龙祥村好几次。这几年,龙祥变化可大了。龙祥是闽西有名的革命老区,那儿有革命纪念馆,是个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李子奇:前几年,我们去纪念馆演出过。
吕维周:记得是晚上。
陈文龙:是“七一”前夕的一个晚上。村民们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看演出。
李国标:龙祥村最后一批九个贫困户,在去年年底已全部脱贫了。是永和镇第五个脱贫村。现在,全镇还有236个贫困户。上级要求我们在三年内全部脱贫,实现全市第五个脱贫乡镇。任重道远哪。脱贫攻坚,是当前我党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希望你们乐队,能用文艺助力脱贫攻坚。
李子奇:李书记,我们可没有这方面的材料。
李国标:资料,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但也希望你们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挖掘脱贫致富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反映脱贫攻坚的新成就。
李子奇:李书记,我们一定尽力做好宣传工作。
李国标:你们乐队的规模小了些。另外,纯器乐显得单调,最好能找几个能歌善舞的。
李剑兴:我们乐队原先也有八九个队员,也有会唱歌的,可惜他们几个都到广州种花去了。
陈文龙:听老一辈队员说,我们这支乐队最早组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几经起起落落,就像一个长不大的老小孩。
李子奇:人才难找啊。
李国标:永和是江平市的第一个大镇。全镇有5万多人口,不会没有人才。没有凤凰树,哪能招来金凤凰?你们想想看,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年轻女子,谁愿意到这小屋里来唱歌弹琴的?
游德湘:吓都吓跑了。
李剑兴:这小屋,还是一个月100元租下的。
李子奇:要是在热闹的地段,我们可租不起。
李国标:镇政府大楼下,有一间租给人开理发店的,前几天,那个师傅搬走了,那一间房还没租出去,就无偿给你们乐队使用吧。
众人:(惊异)什么?给我们?
李国标:你们乐队就趁早搬过去吧。具体我会交代杨秘书,就是杨丽娟同志,过几天你们去找她。杨丽娟,你们认识吗?
李子奇:我认识。
众:谢谢李书记。
李国标:(站起身)不客气。
10.街道尽头。屹立着镇政府大楼。河对面,是永和中心小学。
楼下,大门右侧最边上的是一扇卷闸门。
门前,一个年约二十六七岁的剪发女子,高身量,一张透着秀气的小脸蛋,两眼闪动着青春的光芒。她叫杨丽娟,是永和镇党委秘书。
她开了卷闸门,把钥匙给了李子奇。
李剑兴他们相继到了这间房。
这间房大约二十五六平方米,地板打扫过了,两条长靠背椅迎面摆放着。
李子奇:杨秘书,哪来的长靠椅?
杨丽娟:这是昨天下午,李书记特地叫人把它擦干净,从会议室搬下来的。
李剑兴:李书记想得真周到啊。
杨丽娟:在门的上方,最好是挂上一个牌子,外界的人看了,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李子奇:写什么好?
杨丽娟:(沉思片刻)“花乡乐队”,行不?
众:好,就叫“花乡乐队”。
杨丽娟:乐队就你们四个?
李子奇:一共五个,另一个住在龙祥村,离这儿远。今天说好是搬家,其实也没多少东西。我们就叫他不用来了。
11.龙祥村。
游德湘住屋前。一个钢架蔬菜大棚。
游德湘背着一个电动喷雾器,正在给芹菜幼苗喷洒农药。
12.花乡乐队,室内。
几个人坐在长靠椅上聊谈着。
杨丽娟:我有个堂妹丽娜,在车站旁边开一间“娜娜美发店”。今年23岁,弹的一手好琵琶。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动员她来参加你们乐队。
李子奇: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哪会嫌弃。
李剑兴:我倒是怕她会嫌弃我们呢。
杨丽娟:那是不会的。她是在市职专学美发专业的,开业才一年多,生意可火爆呢!
13.娜娜美发店。
周六上午。
杨丽娟和她丈夫周立民,带着3岁的斌斌走进店里。
一个烫发的年轻貌美女子,正在给一个女子烫头发。她就是店老板杨丽娜。
旁边的一个女员工,年龄和杨丽娜相仿。她叫阿梅,在给一个小伙子理发。
店内,三个女子在排队等候做头发。
杨丽娟:阿娜,忙着哩。
杨丽娜:(抬起头)姐,姐夫。斌斌,又长高了。
杨丽娟:快,快叫姨。
斌斌:姨姨。
杨丽娜:斌斌乖。
周立民:阿娜,我每次来,这儿都是顾客盈门哪。
杨丽娜:姐夫,今年你是教初三语文吧?
周立民:是啊,再过三个月就要中考了。下去这段时间会比较忙些。
这时,斌斌吵着要到街上玩。
杨丽娟:立民,你就带斌斌到街上逛逛吧。
周立民:好咧。斌斌,爸带你买玩具去。给姨姨“拜拜”。
斌斌:姨姨拜拜!妈妈拜拜!
顾客:多乖的孩子。
14.花乡乐队。
陈文龙:杨秘书,你堂妹的生意那么好,能来乐队吗?
杨丽娟:会来的。她聘用了一个员工,是和她一起
学美发专业的同班同学。她们俩,手艺相差无几。
15.娜娜美发店。
杨丽娜:姐,今天可不巧,要等上一会儿了。
杨丽娟:没关系,婶婶呢?
杨丽娜:出去买菜了。伯父昨晚来理发。
杨丽娟:我妈呢?
杨丽娜:伯母在家,没来。昨天下午,你的婆婆来剪过头发。
杨丽娟:二叔呢?
杨丽娜:这几天,一直忙着嫁接苗木。他的头发已经一个多月没理了。
顾客:你们堂姐妹长得好像啊。
一个五十上下的中年女子,提着半篮子菜进入店里。
杨丽娟:婶婶,回来了。
丽娜妈:阿娟,来多久了。
杨丽娟:刚到会儿。
丽娜妈:今天星期六,客比较多。到楼上坐坐吧。
杨丽娟:婶婶,你忙去吧。晚上我再来。
16.花乡乐队,室内。
李子奇:杨秘书,你堂妹生意那么好,逢圩天店里的顾客会更多。
杨丽娟:没关系,她准会来。我那堂妹,不会把钱看得那么重。她是按业务量给员工计发工资的。晚上顾客少,阿娜就到楼上去弹琵琶,有一两个顾客,她都让阿梅去做。
17.晚上。娜娜美发店。
杨丽娜在给她堂姐剪头发。
阿梅在给女顾客烫头发。
店里暂时没有等候的顾客。
杨丽娟的头发剪好了。她在镜前把头转了转,细细看了看,很满意。
杨丽娜:姐,到楼上坐会儿。
杨丽娟:好。
18.二楼。丽娜卧室。
杨丽娟:阿娜,弹一曲给姐听听。
杨丽娜:我弹,你唱一首好了。
杨丽娟:好久没唱了。唱什么好呢?
杨丽娜:四年前,爷爷八十岁生日那一天,你唱的那一首好听极了。那一天,正好是党的十八大刚开幕的头几天。
杨丽娟:哦,我想起来了,爷爷当了二十多年的村支书,对党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听过我们唱的那首《南湖的船,党的摇篮》,绝口称赞非常好听,就叫我们唱这首给他听。现在,我还是唱这一首吧。有歌谱吗?
杨丽娜:有啊。
杨丽娜很快找出歌谱。
杨丽娜如笋尖般细嫩的手指,灵巧地拨动了琴弦。
杨丽娟:(唱)七月南湖水涟涟,
烟雨楼前雨如烟。
水涟涟,雨如烟,
远处摇来一只船。
······
19.花乡乐队,室内。
李子奇:杨秘书,现在请你带我们去找你堂妹好吗?
杨丽娟:现在我有点事。放心吧,下个圩天,就是后天,我堂妹一定准时来这儿报到。你们的家还没搬,你们忙去吧,我走了。
20.小平屋。
李子奇他们在收拢二胡,三弦······
李子奇:你们知道哪家的香菇比较好?
李剑兴:陈咏全杂货店的香菇特香,特好吃。
21.车站斜对面。陈咏全杂货店。
店内,三个售货员正在招呼顾客。
李子奇进了店里,环顾了一下店内琳琅满目的食杂品。
李子奇:老板娘,来一斤香菇。
老板娘:李文书,大稀客。要什么样的香菇?
李子奇:当然要上等货。
楼上依稀传来扬琴的声音。
老板娘拿来一袋精装的香菇。
李子奇:楼上谁在弹扬琴?
老板娘:还有谁?我老公呗。
李子奇:香菇你先放着,待会儿我来取。
李子奇兴冲冲地往楼上奔去。
22.二楼。一个边角的小间里。
陈咏全在全神贯注地打着扬琴。
李子奇在一旁静听着,(自语)是《春江花月夜》。
陈咏全一曲弹完了。
李子奇:大老板,弹得好啊!
陈咏全:(惊诧地)我的李大队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李子奇:(笑了笑)你就别跟我来这一套了。你一个大老板,怎么会有这份闲情逸致啊?
陈咏全:(站起身)兴趣啊!走,泡茶去。
李子奇:不客气。刚才在楼下,我就是奔着你的琴声来的。
陈咏全:见笑,见笑。
李子奇:你怎么隐藏得这么深?没听人说你对扬琴是这般的感兴趣。
陈咏全:我都是一个人在楼上,轻弹细敲的。我这里有把二胡,咱们玩他几首吧。
李子奇:(高兴地)好。(自语)想不到来这买香菇,却发现了一个人才,值得。
陈咏全:来一段什么?
李子奇:随便。
陈咏全:《雨打芭蕉》吧。
李子奇:行。
23.楼下。杂货店内。
中年顾客:老板娘,楼上谁在弹琴、拉二胡?
老板娘:是我老公和西洋村的文书。
中年顾客:一个大老板,有空玩这个?
老板娘:他为了玩扬琴,店里特地多雇了一个员工。到了逢年过节,顾客特多,他也就下来帮忙了。
中年顾客:平时进货呢?
老板娘:那可都是他的事。你也上去一起热闹热闹吧。
中年顾客:我是门外汉,一窍不通。
门外来了几位顾客。
中年顾客拎着一桶调和油往门外走去。
24.二楼。
一曲演奏完了。
李子奇:咏全,你的妻子好贤惠。要是换上别人,听你整天叮叮当当的,早就和你闹翻天了。
陈咏全嘿嘿笑了笑。
李子奇:(试探地)咏全,你要是能到乐队来,那就太好了。
陈咏全:你们还是那间小平屋吧?不是我嫌弃什么,单就我这架扬琴,就没地方摆放。
李子奇:那是老皇历了。
陈咏全:(感兴趣地)那新皇历呢?
25.街道边侧,小平屋。(回忆画面)
李剑兴:这小屋,还是一个月100元租下的。
李子奇:要是在热闹地段,我们可租不起。
李国标:镇政府大楼下,有一间租给人开理发店的,前几天那个师傅搬走了,那一间还没搬出去,就无偿给你们使用吧。
众人:什么?给我们?
李国标:你们乐队就趁早搬过去吧。具体我会交代杨秘书,就是杨丽娟同志,过几天你们去找她。杨丽娟,你们认识吗?
李子奇:我认识。
······
陈咏全:你们搬了吗?
李子奇:刚刚才搬过去。
陈咏全:李书记够关心乐队的。
李子奇:“娜娜美发店”的女老板,你认识她吗?
陈咏全: 人见过,长得很漂亮,就是没和她打过招呼。
李子奇:她才23岁,叫杨丽娜,比你还年轻五、六岁。听她堂姐说,她的琵琶弹得很好。
陈咏全:她堂姐是谁?
李子奇:就是镇党委的秘书杨丽娟。后天圩天,杨丽娜就要来参加乐队了。
陈咏全:(有些心动)你们经常有活动吗?
李子奇: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每个圩天上午,聚个小半天。对日常生活不会有什么影响。怎么样,请得动你这个大老板吗?
陈咏全:别说什么大老板,大老板的。这几年花卉市场一直看好,你一年不会没有一二十万的,大小也是个老板了。
李子奇:和你比,那可是小巫见大巫。后天上午,请你把扬琴搬到乐室来,先借用一段时间。等筹到了资金,乐队买了扬琴,你就把扬琴搬回家来。
陈咏全:什么借不借,给乐队使用没什么两样。
李子奇:据我所知,凡是业务的乐队,除小型乐器自备外,像扬琴和音响这般大型的设备,都是集体添置的。就这样吧。后天见!
陈咏全: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