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
信仰
编剧:神道东阳
人物
①小明:不爱惜红领巾的小学生。
②同学:经常和小明打球的朋友。
③弟弟:小明的弟弟。
④父亲:懂得如何和儿子小明交流的好父亲
⑤花店老板:经营花店的人。
故事梗概:小明通过和父亲交流,逐渐明白红领巾意义的故事。
第一幕【打球】
场景:篮球场
出场人物:小明,同学
(篮球不断与地面撞击,以及蝉鸣的画外音)
人物特写——
小明额头流下汗珠,眼睛专注地盯着什么东西
镜头切换——
不断拍击篮球的同学,与戴着红领巾的小明对峙(小明的身后是篮球架)
一阵激烈交锋过后,受不住热的小明终于脱下红领巾,用来给自己擦汗,擦完汗之后也不重新带上,而是直接缠在手里,继续打球。
(放学铃响的画外音)
小明(转头看一眼铃声的方向):“都放学了,咱们不打了吧。休息一下就回去。”
同学(抱起球,点头):“好啊。”
转场——
第二幕【休息】
场景:水泥台阶上
出场人物:小明,同学
镜头固定(正面)——
两人走入画面,直接坐在台阶上
人物特写——
小明继续拿起红领巾给自己擦汗
镜头切换——
同学(侧头嬉笑):“我的红领巾忘教室里了,给我用用呗。”
小明(笑着将红领巾抛出):“随意,咱俩哪跟哪啊。”
同学(擦汗):“Thank you.诶,对了,你听说过一种说法吗?”
小明:“什么?”
同学:“据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喔。”【注解:为后文铺垫】
小明(笑):“哈,怎么可能。”
转场——
第三幕【回家路上】
场景:花店外的道路上
出场人物:小明,同学
镜头跟随(正面,但要拍到花店牌子)——
小明边走边用红领巾扯空响,同学抱着篮球跟着走
小明(转头再转回):“我到家了,周一见。”
同学(招手):“拜拜。”
两人挥手道别,小明回家,同学继续前行,直到走出画面
转场——
第四幕【家中】
场景:小明家
出场人物:小明,弟弟。
镜头切换至家门口——
小明开门(弟弟的画外音:哥,回来了?)
小明(关门走出画面):“嗯。”
镜头切换至客厅——
小明来到客厅,弟弟则坐在沙发上玩平板电脑
弟弟(专注到头也不转地打游戏):“爸爸给你的那份零花钱在桌上,记得拿哦。”
小明(撇眼看到桌上的零花钱和另一部平板电脑):“知道啦。”
小明随手将弄脏的红领巾丢桌上(弟弟的画外音:“对了,他问你待会儿要不要一起出去散步。”)
小明(走近桌子,把零花钱装入口袋):“当然可以,顺便也出去买点零食。”(弟弟的画外音:“记得分我哦。”)
小明(抄起平板电脑,走向沙发):“知道啦。”
(接下来的镜头在小明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间切换)
小明躺在沙发的另一侧,滑开平板电脑,点击抖音短视频。
看到第一则关于战争的短视频《记者问小孩长大想干什么,小孩回答:“我长不大”》
小明皱眉,试图划走。
看到第二则关于战争的短视频《战乱中的可怜孩子》
小明皱眉,微微吐舌头,神情不忍,继续试图划走。
看到第三则关于战争的短视频《加沙每十分钟就有孩子死去》
(划走)
看到第四则,第五则……
小明皱紧的眉头逐渐舒展,终于动容,滑动的手指停下(画外音:各种关于战争中的孩子的报道)
小明转头看向身旁正在打游戏的开心的弟弟,又看向平板电脑里关于战乱的报道(画外音:各种关于战争中的孩子的报道)
镜头对准桌上肮脏一团的红领巾,在逐渐变暗的画面中转场——
第五幕【散步】
场景:路边
出场人物:小明,父亲
小明与父亲在路边走着
小明:“爸爸,你知道巴以冲突吗?”
父亲(漫不经心):“知道啊。”
小明:“我今天看到了有关的报道,你说,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儿童为什么会那么惨呢?”
父亲(短暂驻足,看向小明,脸色变得严肃):“孩子,你
知道吗?其实不止是巴勒斯坦,战乱中的小孩都是这样的。即便是中国,也曾有过这样的一段岁月。”小明(诧异):“不会吧?”
父亲(镜头黯淡,转场播放各种关于中国近代战争的图片,配乐选择悲情但具有爱国情怀的曲子):“没有什么不可能。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永远的和平,残酷的战争也曾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响彻晚清的宫楼,致使无数士兵走向黄泉路,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数孩子无家可归。那时的中国,比起现在的巴勒斯坦也好不到哪去。”
小明的画外音:“那,中国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父亲的画外音:“……中国的崛起,是由那些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铸就的。”
(照片淡化,化作一面飘扬的红旗,以及在红旗中播放的各种中国近代人民拼搏、牺牲的黑白影像。)
父亲的画外音:“自强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海外留学、义务教育、文学革命……西方思潮、民主制度、抗日救国……从1840年到1949年,接近百年的抗争时间,中国数代有觉悟者共同以血的代价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强国方法。四处碰壁,付出无数牺牲的代价后,总算团结一心,向着共同的目标进发,才走出了如今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有了这面高高飘扬在世界东方的五星红旗。”
【注解:自强运动(1860—1894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立宪运动(1905—1911年)、留学生出国(1880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施儿童义务教育、文学革命(1917年)】
第六幕【醒悟】
场景:人民广场
出场人物:小明,父亲
红旗中的影像淡化,特效版本的红旗转场成现实中的红旗,镜头从红旗延伸至正在人民广场上走动的小明和父亲。
小明(看到人民广场上的战士壁画,被深深震撼):“当年的那些革命战士……真的是好伟大。”
父亲(转头看向小明):“孩子,不止是这些革命英烈。新中国建立,靠的是华夏人民共同的奉献与牺牲。这其中有士兵、有老人、有青年、有妇女、还有像你一样的儿童。孩子,你现在享受到的一切,都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结果!。(连贯至下文)”
(配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镜头跳转至小明,独自看向人民广场上的纪念碑,缓步走近——
特效:伴随小明走近,无数英烈的雕像显现,如记忆再现般重重叠叠,向着镜头后方移动
父亲的画外音(紧接上文):“孩子,你并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这个世界从没有风平浪静过。你之所以现在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平平安安的上学,那是因为我们的先烈历经了太多的苦难,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父亲来到小明身旁,两人同时望着纪念碑
小明(失神):“爸爸,那为什么巴勒斯坦的儿童不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美好的一切呢?”
父亲(摇头,抚摸小明的头):“不,孩子。他们也可以。只不过,不是现在,他们还处于为了民族独立而努力抗争的阶段。终有一天,当他们找到了梦想的方向,当他们找到了真正值得他们去奋斗的东西,能够抛弃偏见,团结在一起时,和平的大门也会向那里的孩子敞开。”
小明:“那,中国是如何办到这一点的呢?”
父亲(微笑):“我想,这个问题即便我不回答,你自己心里应该也有答案吧。”
小明仰头(镜头切换第一人称),缓缓看向纪念碑前的红旗,那是一抹飘扬的红色,代表着信仰的颜色。
转场——
第七幕【送花】
场景:家、花店
出场人物:小明,花店老板
(配乐继续:《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特写镜头——
洗好的、被挂在阳台上,如红旗般飘扬的红领巾。
镜头切换——
穿着干净衣服的小明将其郑重解下,来到镜子前好好带上。
出门,转场至花店门口——
小明(掏出兜里的零花钱走进门):“阿姨,我要买一束花。”
老板(笑着迎
接):“是准备送给谁的啊?”小明:“是纪念那些革命烈士的。”
老板(醒悟):“噢,那我给你准备一下。”
特写镜头——
老板包扎花束
镜头切换——
老板(递花):“来,给你。”
小明(接过花束,略微鞠躬):“谢谢阿姨。”
小明走出花店,双手拿着花束,胸前的红领巾于风中飘扬。
小明走过一段一段路,终于来到人民广场前,仰头看到了那座高耸的纪念碑。徐徐前进,缓慢而又庄重地将花束放在了纪念碑前。
黯淡转场——
(配乐在此中断)
第八幕【红领巾】
场景:家
出场人物:小明,弟弟
弟弟(躺在沙发上,看到回家的小明):“哥哥,你买的零食呢?”
小明(想起还有这回事,摇头):“抱歉,我把钱花在更好的地方。”
弟弟(不解):“什么地方啊?”
小明(抬起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入神地看):“一个,造就了我们和平生活的地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