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相声《讲话》
(甲、乙二人走上台共同给观众行鞠躬礼)
甲:咱俩上台为大家表演,掌声有点不热烈啊!
乙:那是大家对我们不熟悉。
甲:那我们得首先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
乙:那是。
甲:我姓贾,用上海话说:“爱的人”(外地人)但是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上海人用一句专用语来和我打招呼。
乙:“那能港”(怎么说)
甲:“侬甲类”(你很好)
乙:这是叫你的专用语啊!
甲: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搭档他姓刘,因为他是一直住在外高桥港区的老同志,说以大家一直简称他为“老港人”
乙:搞了半天我是“港都”傻子啊?
甲:开个玩笑别当真。
乙:嘿!
甲:我的相声也是很有名的。
乙:有啥名。
甲:没听过。
乙:没听过。
甲:上海人都说我的相声是“高桥石化”(高桥实话)。
乙:"高桥石化”是你的相声啊。那我的相声更有名。
甲:那你的相声是?
乙:“中国石化”(中国实话)。
甲:那是比我有名。今天我为大家表演一段相声。
乙:今天咱俩,给大家表演双口相声。
甲:你行吗?
乙:问题不大吧。
甲: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讲的是说学逗唱,你精通那样?
乙:都还行吧
甲:看不出来啊,
乙:慢慢看吧!
甲:说学逗唱你最精通你啊样。
乙:我八个月会说话,九个月学会走路,一岁学会逗乐,一岁零一个月会唱歌。
甲:停、停、停、停。
乙:怎么了。
甲:相声里讲的“说”并不是你小时候的说话。学会走路,学会逗乐,学会唱歌。
乙:我长大参军就当军官,军官就是领导,领导首先要会讲话。
甲:你先别吹了,我问你?军官就是领导,领导就一定要会讲话。
乙:是!
甲:我看不一定。
乙:古往今来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
甲:也不一定,解放前,就有一个大军阀他叫吴佩孚就不会讲话,1932年占领北平,闹出不少笑话。
乙:不可能吧?
甲:千真万确,你不相信,我在这里给大家学一下。
乙:大家欢迎。
甲:吴佩孚问他的先生怎样演说,先生教他说“我吴某人率部来到北平,受到你们军政工商各界来欢迎,在此蔽人表示深深谢意。孙中山先生虽然去世了,我们一定要按孙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精神建设中华民国。
乙:这不是很好吗?
甲:吴佩孚在先生的指导下背了两天。
乙:背会了?
甲:背会了前几句。
乙:那怎么办?
甲:先生说那好办,讲话时放张桌子,桌子上放快台布,我就蹲在桌子下面,你说完前几句后,我小声说一句,你重复一句就行了。
乙:这个方法,万无一失。
甲:就是这个方法出了大问题了。
乙:是吗?
甲:讲话那天,吴佩孚穿着笔挺的军装,往台上桌后一站,下面鼓起了啦的掌声。
乙:开讲吧!
甲:我老吴初次到北平,受到各界来欢迎!下面一听很惊讶,都说,吴佩孚不会讲话,今天讲的不错吗?下面热烈鼓掌。吴佩孚一紧张忘词了,抬头看见了孙中山画像,接着就说孙中山没有死,台下一愣,先生一听坏事了,赶紧小声说“还有精神那”吴佩孚赶紧说:还有精神那,这时先生桌下憋的时间太长一不注意放了一个响屁“不”。吴佩孚听到后赶紧的声说不。先生赶紧小声纠正说“是我放屁”吴佩孚听到后赶紧大声说不!是我放屁。先生赶紧小声纠正说“不!是我放屁”。吴佩孚听到后赶紧大声说不是我放屁。现场反应过来一片捧腹大笑。这时吴佩孚也明白过来了,他气急败坏大拍桌子说到底是你放屁还是我放屁?先生吓坏了,也顾不了许多赶紧从桌子下钻出来,说不是你放屁,真的是我放屁。
乙:真是一场闹剧,要是现在有秘书写个稿子一读不就行了。
甲:这也不一定,我们副团长就因为读搞子闹出了笑话。
乙:是吗?
甲:那是,刚解放那年,快到春节了团长到师里开会去了,这时,拥军慰问来我团慰问,轮到我们副团长讲话,他很高兴, 我们副团长没文化刚在扫盲班出来,认的字不多,但一篇稿子边认边猜一般还能读下来。
乙:能读下来就行。
甲:我认认真真给写了一篇稿子。
乙:那就齐了。
甲:我这篇稿子是这样:同志们: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地方政府慰问团光临我部亲切慰问,让我们以热烈掌声表示欢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高举马列主义大旗,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坚持武装夺取政权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还要继续高举马列主义大旗,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把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到底!
乙:好!
甲:我怕有问题,在重点部位加注了说明。
乙:怎么加的?
甲:我在“同志们: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地方政府慰问团光临我部亲切慰问,让我们以热烈掌声表示欢迎”。后面怕他不停顿往下读影响鼓掌的效果,就用铅笔打个括弧写道“读到此处停一停,下面可能有掌声”。
乙:这回行了。
甲:到讲话时,我们副团长高高兴就上去了,我们副团长是河南人,满口河南腔。
乙:你给大家学一下。
甲:(用河南口音说)“同志们: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地方政府慰问团光临我部亲切慰问,让我们以热烈掌声表示欢迎”。括号,“读到此处停一停,下面可能有掌声”。
乙:啊!他把这也读了。
甲:是啊!
乙:乱套了。
甲:哄堂大笑后他继续往下读。
乙:读吧,下面没有括弧就没问题了。
甲:(用河南口音说)“十月革命一声炮”,依!咋不响呢?咋不响呢?(他急中生智,把稿子翻到下一页,恍然大悟)嗷!在这响了!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