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电影剧本《毕业之时》
毕业之时
详细梗概
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叫李立柱,他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他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平常喜欢看电影、听音乐和踢足球,同时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他还喜欢写点东西,他是他们那一届文学社的核心骨干之一。在这个大学校园里,他有各种各样的朋友,自己的同班同学,社团里的一些志同道合者。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个叫小安的女朋友,他们是同班同学,已经相恋两年。
2001年五月初的时候,李立柱和他的女友小安相继回到大学校园。因为放假和最后一学期的校外实习,他们在此之前已经分别好几个月了,现在终于又重新聚在一起。跟他们差不多同一时间回到大学校园的还有他们那些同班同学以及李立柱在文学社的那些朋友。这批人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而现在正好到了他们面临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些人在这个时候重新回到大学校园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整个大学时代的最后一项内容论文答辩,另一方面则是向自己的整个学生时代作一次最后的告别。现在,这些重新聚在一起的人是整个大学校园里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这时他们这些人已经不用上课,当然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作业或者考试,他们像是彻底放飞自我一样每天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上网、打游戏、打牌、踢球、看球,各种各样的聚会活动,三五成群的吃喝玩乐,这一切几乎构成了他们这一个多月时间的全部生活内容。这像是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狂欢,每个人都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尽情挥洒着自己青春的活力。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像李立柱和小安这样的校园情侣而言,虽然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但这毕竟是他们还能厮守在一起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眼前的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显得是如此的弥足珍贵,他们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能与恋人相依相伴,爱情也随即而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即过,时间很快来到六月中旬。这些人拍完了毕业照,完成了论文答辩,随着各种各样的毕业活动以及小团体间告别聚会的进行,最终告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开始不断迫近。眼下的这些人大部分都还没有找好工作,毕业后的去向完全还是个未知数。作为70后一代,他们刚好经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对于他们而言,大学毕业后已经没有了包分配的工作,他们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自谋出路四处碰壁去找工作。但面对剧烈的竞争,要想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对这些初入社会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之而来的是各种彷徨,各种焦虑,现实的割裂,未来的迷茫,他们完全像是被现实的洪流席卷着不断向前却又根本不知落脚点在何处。
与此同时,对于那一对对像李立柱和小安这样的校园情侣而言,爱情也随着毕业的到来而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毕业后很多人不得不回自己的城市而只能暂时和自己的恋人分开。而这样的分开可能只是短暂的,但也可能是长久的。他们不但要面对自身的压力,还是面对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以后还能不能在一起,能不能长久在一起,一切显然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种种压力之下,脆弱的爱情在种种考验之下难免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聚散离合,各呈其态。
故事临近结尾,所有师生共聚一堂举行最后的班级告别聚会,这些日子里积聚起来的离愁别绪在此刻被推向顶点。杯盏交错中,这些人一个个的或哭或笑,或歌或闹,所有的人生百态最终合奏出一曲最终的离别之歌。依依惜别之中,他们的青春校园故事也将由此落幕。
在故事的最后,随着这些人一个个的先后离开,随着大家一次次的挥泪送别,时光仿佛倒回了一般,故事中的一些人又像是机缘巧合的陌生人一般戏剧性地共同出现在同一辆新生接送的大巴车上,这辆开动的大巴车将把他们带向同一个目的地。一切好像又回到了他们作为大学新生从五湖四海汇集到一块刚刚入校的那一天,所有的故事好像轮回一般又将再次重演。
正文片断
1,文字淡入
青春,什么都是,
青春,什么都不是,
青春,是一个永远的印记,
青春,只不过是一个印记……
2,文字淡出,画面淡入
黑色背景下的画外音(小安的声音,像是喃喃自语一般):终于要毕业了!
画面慢慢亮起来,显示出一个房间的一角。靠着墙角铺在地上的一张席梦思床垫,床垫上两个人。李立柱靠着床头的墙壁坐着,小安则是头枕在李立柱的腿上仰面躺着。两个人互相凝视着,李立柱的一只手在小安的脸上轻轻抚弄着。
在两人的头上方,是又脏又破的墙壁。墙壁上贴着几张或大或小的海报,有电影的海报,也有足球明星的照片。
一侧就是窗户,深色的窗帘完全拉了起来,但窗户似乎并没关紧,不时有风涌入,窗帘下摆时不时轻盈地晃动着。
3,大学校园,外,日
俯瞰之下一个大学校园的模样,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大学校园。校园内四散分布着一幢幢的楼宇,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无非是些宿舍、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食堂之类。整个校园靠近东北角是一大块的空地,那里有一个椭圆形的操场,操场圆弧的一端挨着学校的围墙,另一端则是几个蓝球场。各种建筑间是一条条或窄或宽的道路,一片片或大或小的植被,它们衬托着这些建筑,使其多少不至于显得单调乏味。同时整个校园的不少地方散布着各种各样或高或低的大树,少则三五棵,多则聚成一片小树林,它们把这些建筑或是隔开,或是遮挡。
4,校园内,外,日
五六月的季节,上午八九点时分,整个校园内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知了叫声。
李立柱的身影从一幢看上去略显古旧的建筑的一个拐角冒出来,他身上穿着一套德甲球队拜仁慕尼黑的红黑色短袖足球服,球衣的背后印着一个大大的号码“7”,脚下是一双绿色的人字塑料拖鞋。他手上拿着一本书,慢悠悠的向着前方不远处的图书馆走去。
在他所走的这条路两旁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层层叠叠的树冠遮挡住了暴晒的烈日,在地上投下无数的光斑,像是碎了一地的镜子。李立柱就这样一路穿行在这些光斑之间,一直走到了图书馆门口。
眼前的图书馆是一幢四四方方的三层老房子,房子的外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这些藤蔓大有把墙面完全侵占之势。
图书馆入口处有几级并不高的台阶,李立柱走上台阶,进入图书馆。
5,图书馆内,内,日
李立柱沿着贴墙一侧的楼梯上楼。楼梯另一侧是一排巨大的窗户,阳光通过窗户投射进来,窗户的窗框把阳光分割开来,楼梯上到处是斑驳的光影。
李立柱就走在这一片交错的明暗中。
整幢图书馆一片静谧,几乎听不到任何的声响。
6,阅览室,内,日
阅览室靠里侧是一排排的书架,占据了小半的空间,外侧剩余的地方整整齐齐的放满了桌椅。这些位置差不多已经坐满了人,只有零星几个位置还空着。
阅览室进门处有一个长长的柜台,柜台里面有两个人。一个老师模样,三四十岁的女人,她正坐在那里低着头翻看着一本书;另一个显然年轻许多,十有八九是个女学生,她正站在那里不时的把面前一叠叠整理好的书放到身后的一个移动推车上。
李立柱(走到柜台前):老师你好,毕业生借书证是这里退吗?
女老师(还是低着头):借书证带了吗?
李立柱把夹在腋下的那本书拿到柜台上,抽出夹在里面的一张借书证递了过去。
女老师接过李立柱递过去的借书证从一旁拿起一个扫描枪扫了一下。
女老师(把借书证放回柜台):少了一本,你还有一本书没还。
李立柱(看了看女老师,略带迟疑的):老师,我能不能问你件事?
这次女老师终于抬起头来看他。
李立柱(拿起柜台上的那本书递给女老师):是这样的,这本书我刚开始看,还没看完,本来想还掉后去外面的书店买一本,可是找来找去都买不到。所以我想问一下这本书我能不能自己留下,你这边帮我办个遗失手续,这本书就算我丢了,我会按规定赔付。
女老师(用一种略显意外的眼神看了李立柱一眼,然后又扫了一眼李立柱递过去的书,但并没有接):你在这里等我一下。
女老师起身走出来,她绕过柜台向外面走去。外面的楼梯上很快传来一阵清脆的高跟鞋后跟磕击水泥地面的声音,声音渐行渐远。
李立柱身体斜靠着柜台站在那里等,那个学生模样的女孩一直低着头自顾自的在那里整理着堆在桌上的那些书。
7,同上
高跟鞋的声音再次响起,由远而近。很快的女老师走进来从李立柱身后绕过去回到原先的位子上,她的手里拿着一本书。
女老师(把手里的书放在柜台上):你没还的就是这本吧?
8,书的封面特写
两本一模一样的书平摊在台上,只不过看上去明显的一新一旧。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大大的书名:《人,都是要死的》。这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一部长篇小说。
9,镜头切回
李立柱(疑惑不解的看了眼这两本书,然后抬起头看女老师):是的,老师,这是……?
女老师:是这样的,你没还的那本书已经入了库,办遗失手续比较麻烦。这本是前几天图书馆刚采购来还没入库的,你把没还的那本还掉,然后补一下钱,这本还是新的,你拿这本吧。
李立柱(明白过来的样子):原来这样,这真是太谢谢了。
李立柱从口袋里掏出钱连同柜台上那本旧书一起递过去给女老师。
女老师(接过李立柱递过去的东西,对李立柱笑了笑):毕业了以后记得常回学校看看啊!
李立柱(也对女老师点头微笑):一定,一定。
联系方式(手机微信同号):189698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