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文良,辽宁省岫岩县人。生于1941年。乡村医生。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篇小说《走出大山》,于2012年获得鞍山市“优秀文学作品奖”。

《走出大山》故事梗概

居住在山城县石头乡周家村孙家沟的孙振华先生,早年毕业于英文专科学校。后来,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他买下了几十亩土地。土地改革时,划分为地主成分。解放后,孙振华先生当了农民。但是他十分重视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他希望通过供孩子读书,让他们离开他们所居住的穷山沟。

孙先生的大儿子福民,读完了小学四年的时候,因经济困难,没能升入高小。但孙先生仍坚持让孩子走读书成才这条路。福民辍学后,一方面跟随父亲参加农业劳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父亲的辅导下,学习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课程。1950年,山城县中学招生,其中招收师范生一百名。因经济困难,师范生可以享受助学金,孙先生让福民报考师范,并被录取。福民读完了初師又读了中师,毕业后,当了初中的语文教师。后来,他又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五年后,取得本科毕业文凭。福民的经历,比较顺利。

到了六十年前后,孙振华先生供孩子读书的计划遭到严重的挫折。他的三儿子益民,读初中时,得了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久治不愈。接着,他的二儿子善民于1962年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出身不好,高考落榜。善民曾争取在家乡谋求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也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没能实现。只得回乡务农。这对孙振华先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对孩子念书的计划十分灰心。再加上山村经济的极度困难,因此,他决定,让读到初中二年的二女儿淑敏和小学刚毕业的三女儿淑娴都不要继续读书了,都要回生产队劳动。

在孙振华一家处于十分不利的状况下,却意外地出现了一件喜事。一位供销社的女职工马凤清冲破世俗观念,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主动托人到孙家提亲,愿意与才貌双全的善民订婚,并确定了关系。此后不久,辽宁函授学院在丹东成立,孙善民凭着高考时的高分数,被函授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农民函授学员。又过了一段时间,孙善民和马凤清喜结良缘,并在坎子村安了小家。

辍学在家的淑敏和淑娴,不甘心在大山沟里当一辈子农民,她俩在堂兄孙建民当年学医事迹的影响下,也开始自学中医书籍,希望将来成为医生。

时间到了1965年,孙振华先生的小儿子贵民小学毕业了。在升学考试的时候榜上无名。经过咨询才知道,上级有指示:地主富农的子女,中学一律不录取。过了几个月,本村成立了农业中学,善民到农中任教,贵民成为农中的学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孙振华被游街批斗,并被多次抄家,还烧毁了他家的很多藏书以及字画。孙善民被解除教师职务,孙贵民也被勒令退学。他们都回到生产队劳动。不仅如此,文化大革命也砸碎了淑敏和淑娴当医生的梦想,停止了学习中医。

从农中退学的贵民不想把很多业余时间白白浪费,他想学习福民兄以前的经验,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初中的课程,希望将来有升学的机会,报考高中或中专。

可是,天不遂人愿,正当贵民用功自学的时候,他却得了眼病,不能看书学习。经过一段治疗,但毫无效果。

1968年到了,益民患病也进入了第十个年头。由于在山城县境内很多个医生都没治好他的病,所以成为他们全家最大的愁事。因此,他的父母和哥哥下了最大的决心,让他去大城市大医院治疗。在去大城市的计划尚未实现的时候,益民却突然想起要自己钻研医学书籍,寻找治病的药方。当善民为他接到一本《神经病学》之后,他在书中很快找到了治病的药方,并在不久以后恢复了健康。此后,他又学习了眼科书,但书中没有治疗贵民眼病的好方法。为了让贵民的眼病早日恢复,益民又大胆的实验,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疗法,取得了成功,使贵民的眼睛恢复了看书学习的功能。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和“唯成份论”极为流行。兄弟们经过分析判断,预料这两种论调将来必然走向它的反面,也就是:读书无用将会变成读书有用,唯成份论将会变成取消成份论。有了这种认识,就建议淑敏和淑娴再次开始自学。她俩接受了这个建议,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秘密自学英语。益民在恢复健康之后,也进行自学,钻研医学书籍,争取将来当个医生。

1970年,周家村进行国防施工,孙振华一家和本村的几户地主富农同时被赶出周家村,迁到佟家村。此后,淑敏和淑娴先后结婚,但仍坚持自学英语。益民和贵民也坚持业余自学,等待将来改变命运。

1974年,石头乡调来了一位于书记。他不像有些干部那样搞唯成份论,因此,善民的运气随之好转,善民被石头乡中学聘为数学教师。

孙振华先生迁至佟家村以后,由于经常受到摧残,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因此与1974年病逝。

1975年,益民和贵民不愿忍受佟家村的几个干部对他们的歧视和欺负,毅然搬离那里,远去内蒙古。但在内蒙古没能站住脚。之后又返回石头乡,在坎子村落户。坎子村的高书记,不搞口头政治,不搞唯成份论,着重抓经济,注意提高群众生活。益民和贵民到坎子村落户后,不再受歧视和欺负。

由于益民多次治愈疑难病人,在群众中有了一点名气,但他想到村卫生所当医生的愿望并没实现。到了1976年的春天,益民被坎子村任用为专门防治猪病的猪医生。

1977年秋季,恢复高考了。只读了六年半书的贵民鼓起勇气参加高考。因为中学的课程他没学完,所以这次考试没能考上。在此后的七个月里,他抓紧自学,终于在1978年考上了中专。

普通中学强调开设外语课,英语教师极度缺乏。于十年前开始自学英语的淑敏和淑娴,同时应聘,也同时站到了中学的讲台上。后来,她们又进一步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历。

担任坎子村的猪医生的益民,一直不能安心于这一份工作。他总想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来改变职业和提高地位。八十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了这个机会,益民一面继续担任猪医生,一面自学大学的课程,通过两年半的努力,他获得了中文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

益民参加中文专业自学考试的同时,早已参加工作的贵民参加了党政干部专业的自学考试,几年以后,他也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

益民大专毕业之后,到县城一家工厂当了一名文书。不过,好景不长。过了几年,工厂实行改革,精简非生产人员,于是,益民又下岗了。再就业时,他决定从事医务工作。他考取了乡村医师证书之后,到一个村卫生所当了医生。后来,他又参加医学中专的自学考试,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他中专毕业了。由于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理论,他的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奋斗了几十年的孙氏兄弟姐妹在学习和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福民和善民已于前几年评上了中学的高级教师,福民还评上了全国优秀教师;淑敏和淑娴同时评上了中学的一级教师;贵民考上了注册税务师;益民也成为一名受到群众称赞的好医生。

为了庆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他们举行了一次家庭聚会。在聚会时,他们回顾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也畅谈了经验和感想。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全剧结束

标签: 其他剧本

相关推荐

添加新评论,含*的栏目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