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要来的孩子(故事梗概)
(电影剧本)从上海要来的孩子(故事梗概)
编剧 韩峰
将近子夜,喧闹的上海火车站又迎来一趟从中原大地风尘仆仆赶来的直快列车。
随着下车的人流,一个肩扛粗布单包裹的大约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左右张望着走到“问事处”,那标准的河南土话,使里边身穿铁路制服的姑娘不耐烦地摇头,随即又甩出一嘟噜叽里呱拉的上海话。他刚要再开口,突然被两个公安人员一左一右拽住了胳膊,立即又有三位公安人员站到了他面前。这时,又一位公安人员掏出一张照片,看看照片看看他,不禁露出了神秘的笑意:“就是他。”赵家柱看到自己童时的照片落在公安人员的手中,挣扎着想要。两位公安人员松开他,指着开到身边的面包车说:“上车吧。”
赵家柱莫明其妙地坐上车,心里跳个不停。没几分钟,车停在一个大院里。赵家柱随公安人员走进楼上一间房内,不多时,便有不少男女警察围住了他:“还记不记得,小时候在这玩水管?”“记不记得……”这时他才明白,他来到了生身父亲——区公安局宋副局长的工作单位,他来到了自己幼年时代曾玩耍过的地方。还记得什么呢?什么也不记得了,就连父亲给他端来一大碗大米一大碗面条汤叫他“守海”时,他也愣怔了。
“守海”,这个充满父爱母爱的名字,早已从他的记忆中消失了。他没有守住上海,在国家困难时期,在减少城市人口的情况下,父母含泪将他送给了千里迢迢来上海抱小孩的一对无儿无女的农民夫妻。从此,他不再叫守海了。在养父养母那间黄泥小屋里,前去看他的乡亲都说,今后他就是这家的顶梁柱了,就叫“家柱”吧。
在豫北山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养父养母吃着红薯面、槐叶、黄窝头,却让小家柱一年四季吃着白馍、煮鸡蛋,还供他上到高中毕业。谁料到,14年后,上海的父母又找到了他,8个月他收到七封让他回上海的信。紧接着又是父亲的电报:母病重,速回。家柱的心酸了,母亲生下自己,在她病重时,自己咋能不到床前侍候呢?他把电报摆在了养父养母的面前。两位老人掉泪了,让家柱回上海,怕他一去不回;不让他去,道理上也说不过去。泪水从两位老人那枯皱的脸上爬下来,滴在衣襟上,但最后终于同意了……
赵家柱随父亲来到不知比河南那黄泥小屋强多少倍的家,才知道母亲并没病,才知道想让他来上海工作。霎时,赵家柱的心里激起朵朵浪花。养父养母那满含期待的目光,那扑簌簌的老泪,那对比强烈的野菜、煮鸡蛋,临来那天乡亲们那诚挚的话语,一切都历历在目,震撼着他的心灵,他还是想回去。
父亲看一时不能说服儿子,便暂告一段落。第二天,父亲开始陪着儿子饱览大上海的现代风光。
一个月转瞬即逝。赵家柱又向父母提出了“我该回去了”的恳求。
开车铃响了,父亲难舍地站在站台上,望着列车渐渐地远去……
村里见家柱真的不回上海了,就让他但任了民兵连长、团支书。不久,又发展他入了党,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年他才25岁,是全乡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小山村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联系:1356963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