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寻吾契(一)
历史电影剧本《高举寻吾契》
影片名:高举寻吾契
编 剧: 黄祥明
编剧微信:18890355730
编剧QQ:2282776098
编剧电话:18890355730
故事题材: 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故事改编。陶公踩着清风,高飞前去武陵城寻吾契(契是陶氏始祖,陶侃为近祖)为官武冈(通武陵)一方之足迹。
**电影类型:剧情、历史、故事
影片时长: 100分钟
字 数: 剧本正文2万8千字(合计120场次戏)
完成状态: 完稿
版权归属: 黄祥明(原创者)
1、一句话故事:破解陶渊明千年桃源之谜,还原武陵桃源真实历史画卷。
2、思想内涵:(不少于300字,不含标点符号)
本剧以陶渊明桃花源诗最后一句“高举寻吾契”为片名,讲述了陶渊明记叙东晋太元年中,与武陵渔人闯入世外桃源之传奇故事。陶渊明寻找太祖爷陶侃为官武冈(字通武陵)县令,创建的路不拾遗盛世桃源足迹,将自己的理想乌托邦王国寄托在近祖先陶侃第一官府之地武陵桃源。以《桃花源诗并记》所记美景、人物、故事为线索,拨开历史迷雾,以史记为依据,以视觉形式展现给观众,还原陶渊明武陵桃源真实的历史画卷。
本剧塑造了陶渊明高尚的艺术形象,以陶渊明学生翟恭之和武陵渔人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像相忖托,继承了陶渊明桃源文化,弘扬了陶渊明文明精神,解开了陶渊明千年桃源之谜,破解了陶氏始祖契(xiè)之真谛,赞扬了陶渊明寻吾契近祖先陶侃为官一方,创建的晋代历史功绩,展现了桃源绝色美景,歌颂了陶渊明向往乌托邦王国理想,让人们对陶渊明神秘的盛世桃源文化看分明。(358字)
3、故事大纲:(1500-3000字)
本剧以陶渊明桃花源诗最后一句“高举寻吾契”为片名,讲述了陶渊明记叙东晋太元年中,与武陵渔人闯入世外桃源之传奇故事。
桃花源诗最后一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明确表达了陶渊明亲自来到武陵桃源之地,寻根问祖。契是黄帝玄孙子契,乃商汤、陶氏始祖,近祖陶侃为官武冈(字通武陵)县令。陶渊明像清风高飞一样来到武陵,寻找近祖陶侃为官武陵,创建的一方路不拾遗盛世桃源之足迹。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所记美景、人物(武陵渔人、先秦方士、邑人、太守吕岳、高尚士刘子骥、吾契)、故事,唯武冈全吻合,都有史记依据,其他“桃源”无一人物与“桃记人物”有关,故此,本剧以武冈桃源故事为线索,以真实的史记人物展开故事。
陶渊明与学生翟恭之一进入武冈地界,就听到船老大讲述陶渊明近祖先陶侃上任武冈县令,大溪河洪水中救起一个10岁孤儿刘威溪(刘子骥爷爷),收为养子,传为父母官佳话的故事。
陶渊明在儒林武陵乡意外巧遇武陵渔人,结伴前往武陵桃源采风。水从桃源始,船到桃源止,要见桃源事,舍船口入至。忽闻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进入武陵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真可谓一幅壮丽的古朴山水村落盛景。
村人见渔人一行三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村里族人卢武陵、邓云山,女村民陶都梁、侯桃源便分别邀请三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外人,咸来问讯。卢武陵身为桃源村落族长,最先邀请三位客人还家,攀谈中陶渊明发现桃源人不知天外有汉,无论魏晋,倍感惊奇。桃源人卢武陵则讲起了他们先世卢生、侯生为了躲避秦始皇乱(违背)天纪(人类生死自然规律),炼长生不老仙丹不获,秦始皇派遣陶、
邓两位将军率军追杀到此。因为陶、邓将军耽误了秦始皇追杀令限期,与其四人都回去送死,不如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苟且偷生,于是卢、侯二生与陶、邓将军以及士兵们隐居此地,长达五百年之久。他们则是先世(卢侯二生)、邑人(长官陶邓将军和士兵)后裔传人。陶渊明感慨的追问隐居在这里的先世、邑人后裔们:那你们现在究竟知道多少世外之事啊?隐居桃源的邑人后裔邓云山回答了陶渊明的询问,想起了他们先世、邑人隐居在这都梁山60年后,发生过一场战争。武陵蛮詹山4千人在都梁山起义,攻占武陵城,拘执县令。朝廷封应奉为武陵郡太守,窦应明为将军,攻打都梁山,詹山起义军失败,朝廷改都梁山为武冈山,改都梁县为武冈县,仅此而已,后来无战事,武陵桃源人不外出,就不知天外之事了。
桃源人轮流食客,陶渊明来到女村人陶都梁家,主客谈起了家族姓氏。陶都梁介绍自己的祖先不姓陶,实姓范,乃越国大夫范蠡之后,因为范蠡隐居齐鲁定陶县,改称陶朱公,故而借陶而姓之。秦国灭楚,陶都梁先世陶公为秦将军。为追杀卢侯二生误期隐居武陵都梁山,陶将军则是武陵桃源陶姓先祖。陶渊明则自我介绍,陶姓乃本姓,非借姓也。属于子姓传人,始祖子契。契者,乃黄帝玄孙,赐子姓,子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在商地(丘)为商族、商汤始祖。殷商子姓分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饥氏、锜氏、终葵氏七大分支,陶姓位列商族之首,故陶氏吾祖契也。
陶渊明、翟恭之、渔人三人做客桃源,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便扶向路,渔人一路标记。来到舍船口入河岸,得其船,再沿溪行,返还武陵城。
陶渊明、翟恭之在渔人引领下来到武陵井,井水悠悠,桃花盛开,满园春色。渔人爷爷武谬明将陶渊明师生邀至家中,盛情款待,讲起了陶渊明太祖爷陶侃为武冈县令时,为百姓做了诸多千古好事的故事。
渔人爷爷故事说道:陶侃求田问舍,来到儒林武陵村,见到一个不务农业的游手好闲之徒,扯下别人家尚未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耍,嘴里哼着:天王老子算老几,老子天下数第一,田里稻穗不长粒,玩他娘的又咋地。陶侃痛恨浪费糟蹋粮食之人,将不种粮食,却还糟蹋别人粮食之徒,当即责罚重打20大板,教育乡民重农耕,勤奋耕作,珍惜粮食。
有一天,陶侃寻访途径法相岩风景地,见满山皆石,石石皆景,景景皆奇,奇形怪状之秀丽景色,上前观看,却发现一帮人在此岩洞里聚众赌博,竟然还有几名是县衙门府的公差官人,当即将赌徒们重打20大板,约法三章禁赌:自古樗蒱(chū pú)赌博是牧猪奴之游戏,《老子》、《庄子》浮华不实,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实不可行。凡戏游赌博者一律重打20大板,乡人充当劳役一年。衙门公差责罚俸禄一年。重犯再赌者,充军三年。并差人在法相岩洞刻上县太爷禁赌牌“太保洞”石碑,警示民众远离害人害己的戏游赌博。
大溪河是武冈母亲河,出行全靠水路的时代,行船靠竹竿撑划,速度慢,载客少,船老大想造条大船,缺少铢钱,陶侃县令把自己的俸禄支援了船老大,造出一条脚踩滑轮浆大船,省时省力,载客多了,速度翻倍,令武冈百姓赞叹不已。
陶侃为了开办武冈第一所县学宫,向郡府太守吕岳申请:“风化之本在乎人伦,人伦之正在乎设庠序(学校)。崇重庠序,教养人材,惠之渥也。故愚将置县学,所需铢钱八万贯(一千个铜钱为一贯),敢翼蠲(juān)免输课为拜。”太守吕岳不给一文钱,还把陶侃恶训一顿:“庠序教化,明德知礼,圣人之至也。然物有大小曲直,置有轻重缓急。汝为县令,然先不问政而问学,岂非舍本逐末也哉?”陶侃不得已在民间筹集4万贯铢钱,缩小规模创办了武冈第一所县学宫,在县学宫景行杏台大门前亲手栽种两棵
银杏树,寓意学子长大成材。太守吕岳恶训一顿尚不解恨,还将陶侃撤职罢官。好在陶侃撤职罢官后得到荆州刺史刘弘重用,才有陶侃升为偏将、太守、刺史、大将军、太尉、大司马后话,创建了一代历史功绩,成为东晋开国元勋,堪比曹操、诸葛亮。而太守吕岳则是昏官,一生碌碌无为,名落孙山,当然看不到陶侃创建的路不拾遗盛世桃源神界。陶渊明辞别渔人爷爷,来到刘子骥家乡,向翟恭之、渔人讲起了他和刘子骥表兄弟的故事。刘子骥爷爷刘威溪是陶侃养子,从武冈县学宫走出,成为老一代高尚士。刘子骥是年青一代高尚士,与陶渊明关系甚好,常结伴出游采风。刘子骥应陶渊明之邀请,来到衡山采风。刘子骥则道出了自己舍命陪君子实情,他家族运气不佳,爷爷10岁时父母被洪水淹死,幸亏陶侃救命成为养子。刘子骥父母英年早逝,刘子骥自己20岁就已病入膏肓。陶渊明得知刘子骥病重还来陪伴他采风,感动不已。帮助刘子骥衡山采药,亲自为刘子骥熬药。当得知缺少一味深山一点血草药,为了得到这味草药给刘子骥治病,陶渊明带着刘子骥爬上雪峰山西麓,大溪河源头岩石上,冒着危险采到了深山一点血草药,治疗刘子骥重病。可惜刘子骥病重,20岁惨离人世,令陶渊明惋惜不已。
陶渊明武陵一行,写下桃记时,为远亲高尚士刘子骥寻病终,后遂无问津武陵机会,发出悲伤感叹遗憾,也为寻吾契而欣慰,让他在武陵民间,寻访到了祖先陶侃为武冈父母官所创建的一方盛世桃源故事,哈哈笑盈而归。(2740字)
5、人物小传:(一个人物一段,50字以内为标准)
1、陶渊明:男,50多岁,东晋文学家(365-427),浔阳柴桑人(今九江)。
2、翟恭之:女,20岁,陶渊明学生,夫人翟氏娘家侄女。
3、渔 人:男,30岁,武冈县武陵乡渔人。
4、陶 侃:男,武冈县县令,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陶渊明太祖爷。
5、顾正武:男,衙门府师爷幕僚。
6、刘威溪:男,陶侃在武冈大溪河救起的10岁养子,大后为南阳郡师爷。
7、刘子骥:男,南阳高尚士,刘威溪孙子,祖籍武刚县(今武冈)。
8、吕 岳:男,东晋湘州邵陵郡太守,昏官。
9、卢武陵:男,武陵里(村)里长,秦代贤者方士卢生后裔。
10、侯桃源:女,武陵里桃源村民,秦代贤者方士侯生后裔。
11、陶都梁:女,武陵里桃源村民,秦代陶将军后裔。
12、邓云山:男,武陵里桃源村民,秦代邓将军后裔。
13、应 奉:男,东汉武陵郡太守。
14、窦应明:男,东汉官军将军,镇压都梁山詹山起义军主将。
15、詹 山:男,东汉都梁山武陵蛮起义军首领,
16、黄 盖:男,三国武陵郡太守,镇压武陵蛮主将。
17、武谬明:男,渔人爷爷,儒林武陵乡村民。
18、武中郎:男,教书先生,刘子骥同窗好友。
19、许毓仁:男,武陵财主,武冈县学宫学长。
20、衙役、船老大、民众:若干人。
历史电影剧本《高举寻吾契》正文
(全剧85主场次,战斗等分镜头35场次,合计120场次,2万8千多字。)
1、字幕:东晋太元年中(公元376-396),陶渊明与学生翟恭之坐着小船从邵陵郡武刚县(西晋为都梁县、武冈县)大溪河中逆流而上,迎着清风,怀着高飞的心情,前去武陵城寻吾契(陶侃祖先)为官一方之足迹。
2、武刚县大溪河船上。日。外。
翟恭之:(陶渊明学生)老师,武陵城还有多远呀?
陶渊明:哎哟,你把老师问住了,老师曾今到过武刚县境内的雪峰山采风,实乃第一次寻访先祖陶侃为官武陵城之足迹,尚不知路途何许远近,你请问船老大便知也。
翟恭之:(施礼)嗯啦
。船老大,小女子有礼了。请问武陵城还有多远?船老大:前面就是官府驿站石羊渡,距离武陵城15里,驿站吃过中餐,船行半个时辰便可到达。
翟恭之:谢过船老大。老师,那就上岸,石羊驿站用餐吧。
陶渊明:不不,既然只有半个时辰路程,那就快赶路,武陵城用餐。
翟恭之:船老大,那就再坚持半个时辰。
船老大:好咧,二位客官坐好啰,船立即通过石羊渡。
徒 弟:(船老大徒弟)师傅,老规矩,我踩滑轮桨航船,您陪客官讲故事。
3、大溪河石羊渡船上。日。外。
△船老大徒弟摆渡航船,船老大陪陶渊明与翟恭之说话讲故事。
陶渊明:讨教船老大,徒弟说老规矩,他滑轮开船,你讲故事,这是何规矩?
船老大:客官有所不知,大溪河上来往船只要通过石羊渡,不约而同的都要讲述晋朝武冈县县令陶侃石羊渡洪水救人故事,客官愿不愿意听,船老大都要按老规矩讲述完这段故事。
翟恭之:船老大,您就讲吧,我们洗耳恭听。
船老大:那客官请听好啰,话说陶侃41岁才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出仕求得第一官武冈县县令,在坐船沿大溪河逆流上任时,来到官府驿站石羊渡……
4、大溪河石羊渡船上。日。外(蒙太奇镜头)。
△场面镜头1:大溪河上游一个十来岁男孩抱着一根木头在洪水中呼喊救命。
刘威溪:(大溪河发洪水,家毁人亡,抱着木头喊救命)救命啊……
陶 侃:(听到呼救声追问随行人员)你们听,何人呼救?
顾正武:(县衙门师爷幕僚)老爷,你看,洪水中小孩呼救。
陶 侃:快,横船救人。
△场面镜头2:陶侃亲自操起一根竹钩杆,将小孩抱着的木头勾到船边,与衙役们一起七手八脚把小孩救上船。
陶 侃:小孩,你叫什么名字?
刘威溪:(10岁小孩)我叫刘大毛。
陶 侃:你是哪里人啊?
刘威溪:我家在大溪河边,因为大溪河经常发威发洪水,大家就叫威溪河,我家村庄就叫威溪村。
陶 侃:你怎么落水了?
刘威溪:家乡发洪水,房屋被冲毁,爹妈被洪水淹死,我抱着木头被洪水冲下来,谢谢叔叔们救了我,我没有家了。
陶 侃:小孩,你不要害怕,你没有家了,本大人收你为养子,你可愿意?
刘威溪:(给陶侃叩头)谢谢干爹救命之恩。
陶 侃:刘大毛这名字不好听,既然你是我们从威溪河(大溪河)救上来的,你祖籍是威溪村,你就改叫刘威溪吧。
刘威溪:谢干爹起名。
5、大溪河船上。日。外(结束蒙太奇镜头,返回现实)。
船老大:自从陶侃县太爷收留刘威溪为养子,为武冈县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们就叫陶侃为父母官,还得了个陶威公的绰号。
翟恭之:巧了,我和老师就是来寻访陶侃为官武冈之足迹,想不到,刚踏上武冈县土地,就听到了太祖爷陶侃为官武冈的故事。
船老大:要听县太爷陶侃的故事,武冈百姓随口都能数落几件。
翟恭之:船老大,听说武陵城还有条小溪河,你的船能帮我们划进去吗?
船老大:对不起,我的船只能在大溪河运送客流。小溪河叫七里溪,尚无运输船进出,只有儒林武陵乡小渔船来往,客官可以找打鱼人协商前往。
翟恭之:哦,那就多谢船老大指点。
船老大:你看,半个时辰,说话间,船就靠岸了。大溪河码头东侧那条小河就是七里溪河,有时有渔船在七里溪河上划行,你们可以搭乘渔人便船。
陶渊明:多谢船老大一路送行。恭之,付给船老大船费铢钱。
翟恭之:是,老师。船老大,这是船费铢钱,请收下。
船老大:客官走好。
△场面镜头:陶渊明、翟恭之两人背着行李,走上岸,穿梭在码头人群中,向武陵城走去。
6、武刚县衙门府前。日。外。
△场面镜头:陶渊明、翟恭之两人背着布袋行李来到武刚县衙门府前,举目仰望,思绪万千。
翟恭之:老师,武刚县
衙门府并不阔气,太祖爷陶侃为官于此,我们进去亮明身份,当今县老爷也会敬重三分,定会热情款待。陶渊明:不可,时过境迁,世态炎凉不可察也,弄个难堪,老脸羞矣,还是不去的好。就在武陵城找个客栈住下,再图打算。
翟恭之:老师,那就去七里溪河桥头人家客栈住下如何?
陶渊明:甚好。
7、七里溪河桥头人家客栈餐厅。日。内。
△场面镜头:陶渊明、翟恭之住在桥头人家客栈,来到吊脚楼餐厅就餐,坐在餐厅一角。餐厅生意兴隆,热闹非凡。武陵渔人拧着两条金丝鲤鱼走来,吆喝着让店家加工。
武渔人:店家,两条金丝鲤鱼加工,一条红烧,一条清炖,加点萝卜丝。
桥店家:哎哟,武陵渔人,常客,里面请。店小二,武陵渔人两条金丝鲤鱼加工,一条红烧,一条清炖,清炖鱼多加萝卜丝。
店小二:(应声出来接过鲤鱼)好咧。
桥店家:武陵渔人,不好意思,今日客多,少了座位,你看与那两位客官挤在一桌如何?
武渔人:打鱼人不挑剔,有地方坐下,填饱肚子就行。
桥店家:(领着渔人来到陶渊明一桌协商)二位客官打搅一下,客多安排不下,武陵渔人与客官一桌,将就一下如何?
陶渊明:然也,来者都是客,出门在外,彼此照应,乃华人之美德。武陵渔人不嫌弃,老夫岂有嫌弃之理,快快请坐。
武渔人:客官如此明理,打鱼人就不客气了。敢问二位客官,如何称呼?
陶渊明:老夫姓陶名潜,人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士。这位女子是本先生学生,姓翟名恭之。你们就叫她翟女士便可。
翟恭之:小女子见过渔夫好汉。
武渔人:哎呀呀,原来是名扬天下的五柳先生,陶老前辈师生二人,失敬失敬,休怪打鱼人粗鲁,有眼不识泰山,失礼,失礼了。
陶渊明:天下客人是一家,渔人不必拘礼客气。
武渔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五柳先生面前失礼,岂不让天下人耻笑乎!武陵渔人拜过五柳先生和翟女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陶渊明:渔人如此拘礼,老夫实不敢当也。
翟恭之:武陵渔人如此好客懂礼数,令小女子敬佩不已。
8、客栈餐厅。日。内。
△场面镜头:说话间,店小二端着陶渊明、翟恭之二人点的麻辣子鸡,都梁香箍脑壳酒,以及武陵渔人加工的两条金丝鲤鱼上桌。
店小二:三位客官,你们的酒菜上齐了,请慢用。
武渔人:今天能与五柳先生、翟女士同桌共饮,真是三生有幸,来来来,本渔人借花献佛,都梁香箍脑壳酒敬上,为远道而来的二位客人接风洗尘。
陶渊明:渔人请,共饮此杯。
武渔人:翟女士怎不举杯,莫非渔人怠慢了不成?
翟恭之:不好意思,小女子不胜酒力,一见箍脑壳酒,还真吓住了。
武渔人:翟女士有所不知,这都梁香箍脑壳酒,女人喝之,美容健身,青春焕发,上头不箍头,红脸不醉脸。据历史记载,武刚县都梁香花草乃进贡朝廷皇上后宫女人之佩香贡品,中医说都梁香花草对女人乳腺病有治疗预防作用,佩香预防两相宜。
翟恭之:武陵城都梁香箍脑壳酒真有如此神功?
武渔人:渔人岂敢虚夸,据说千古美女西施逃出越国,离开勾践,隐居到武刚县都梁山,用都梁香花草沐浴,佩香,酿酒,流传至今。
翟恭之:此地盛产都梁香花草?
武渔人:是啊,华夏大地有两山盛产都梁香花草进贡朝廷,一是湘州邵陵郡武刚县都梁山,二是徐州安徽郡盱眙县都梁山。
翟恭之:都梁山距离武陵城多远?
武渔人:不远,从七里溪河逆流而上七里水路便是,要不怎么叫七里溪呢。
翟恭之:老师,这么美好之地,我们是否采风光顾一番?
陶渊明:老师正有此意。不过,听大溪河船老大说,七里溪尚无通航客船。
翟恭之:大溪河船老大还说,七里溪有渔船来往。渔人,你可否去七里溪打鱼,我们也好搭个便乘如何?
武渔人:哎呀呀,吾乃七里溪与大溪河汇合口上下游50里儒林武陵乡渔人,来往于大溪河打鱼,在武陵城叫卖鱼类,尚未去过七里溪,据渔人同行们说七里溪鱼不多,且都是小
鱼,本渔人尚未在七里溪打过鱼。翟恭之:渔人,你尚未在七里溪打鱼,怎知道七里溪鱼少?你不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吗?就当送我们一趟如何?
陶渊明:恭之,不得无礼。
武渔人:翟女士言之有理,本渔人就开张走一趟,为五柳先生效劳,也算渔人今生有缘,这趟差事,本渔人接了。
翟恭之:那就太好了。
陶渊明:有劳渔人,辛苦一趟。
武渔人:先生说哪里话,渔人想请都请不来的客人,乐此不疲,不亦说乎也。
翟恭之:那小女子再敬一杯都梁香箍脑壳酒。
武渔人:恭敬不如从命,这酒我喝了。店家,结账。
陶渊明:且慢,这酒席铢钱我们付。恭之,付账。
武渔人:哪有客人付账之道理。店家,收我的。
桥店家:客官与渔人的攀谈本店家都听到了,五柳先生名冠天下,令店家蓬荜生辉。客官、渔人都不要付账,铢钱免了,今天店家请客。
陶渊明:想不到武陵人如此好客,五柳先生领教了。
9、七里溪船上。日。外。
△场面镜头1:陶渊明、翟恭之、武陵渔人划着小船前往都梁山武陵桃源。
武渔人:五柳先生,水从桃源始,船到桃源止,要见桃源事,舍船口入至。
陶渊明:如何舍船口入耳?
翟恭之:此山便是盛产都梁香花草之都梁山乎?
武渔人:二位客官,本渔人河里来,水里去,大溪河捕鱼为业,名不见经传,山也不见高峰,尚未涉足山林,此山也是初来乍到,不识武陵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武陵中。让二位客官见笑了。
陶渊明:渔人识河流,不识山林,不足为怪。我等跋山涉水,徒步攀登,便可进入武陵桃源。
武渔人:既然二位客官有此雅兴,涉足武陵桃源,渔人则就舍命陪君子,奉陪二位采风观光,请先上岸吧。
△场面镜头2:翟恭之扶着老师陶渊明上了岸,武陵渔人插上船杆,借着划船竹竿一个腾空弹跳,身体在空中画了个半圆,稳稳的落在岸上。
10、七里溪岸上。日。外。
陶渊明:忽闻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翟恭之:老师,你说的两岸桃林自然明晰,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不是对都梁香花草的描绘?
陶渊明:是啊,绿叶紫荆,芳风藻川,兰馨远馥,鲜美妖艳。
武渔人:武陵城的箍脑壳酒就是配加都梁兰花草酿制,称之为都梁香箍脑壳酒,昨日喝了此酒,芳香四溢,不是渔人虚夸吧?
翟恭之:(摘了几朵都梁香花插在头上)古典美女西施佩戴都梁香花,小女子也有机会佩戴,哎呀,真香啊。
武渔人:你们看,前面是都梁山洞,看样子可穿洞而过。
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翟恭之:老师,你看,源内更是桃花盛开,河道弯曲,溪水奔流。
武渔人:原来七里溪起点之源在于此山洞,真是妙哉,美哉。
陶渊明: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 )并怡然自乐也。
翟恭之:老师,我们顺着千亩交通,去源内拜访这里的村落人群可否?
陶渊明:然也。
11、武陵桃源农家。日。外。
△场面镜头:见渔人们,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外人,咸来问讯。
卢武陵:(秦代卢生隐居桃源后裔,桃源里长)哎呀呀,多许年尚未有外人进入桃源,今日头一次见到外人,真是稀客呀。
陶渊明:我等师生、渔人贸然闯入,打搅村人,莫怪莫怪也。
侯桃源:(秦代侯生隐居桃源后裔,女村民)三位客人从何而来?
武渔人:吾乃本地武陵渔人,这二位是闻名遐迩的五柳先生师生,从浔阳柴桑而来。本渔人尽地主之谊,好客引领二位客官来到此地,不见怪吧?
卢武陵:渔人说哪里话,来者都是客,华夏族人岂有不好客之礼。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侯桃源:没说的,三位寒舍请。
翟恭之:主人领路前往。
侯桃源:华夏族人好客之道,理当客人走前。
武渔人:那就请五柳先生走前。
陶渊明:村人如此
好客,本先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12、武陵桃源里长卢武陵家中。日。内。
卢武陵:设酒杀鸡作食,招待远方客人。招呼源内村人,全村迎接客人。
△场面镜头:武陵桃源里长卢武陵一声招呼,全村族人,闻讯纷纷来到卢武陵里长家中,迎接问候外来客人。
陶都梁:(秦人陶将军后裔,女村民)村女欢迎远道客人。
陶渊明:主人不必拘礼,客随主便。
邓云山:(秦人邓将军后裔,村民)敢问客人,我等村人都是秦人衣冠装束打扮,客人与我村人着装为何天壤之别?
陶渊明:这正是本先生要问汝之话题,汉灭秦,魏灭汉,晋灭魏,秦国朝代已经灭亡五百多年,当今乃是东晋朝代,为何汝等还是秦人装束?
卢武陵:先生何出此言?秦汉魏晋,已过四个朝代?秦国灭亡五百多年乎?
陶渊明:难道尔等不知天外有汉,无论魏晋乎?
邓云山:哎呀呀,想不到已过四个朝代,真是世事难料啊。
翟恭之:这么说,汝等是不知天外有汉,无论魏晋之秦人?此话怎讲乎?
卢武陵:如此说来话长了。
武渔人:吾是本地武陵渔人,尚且明知秦汉魏晋,武陵桃源人不知者,这是何意?不妨从头说来耳。
卢武陵:好,既然客人想知道,吾便从头说来……
13、秦国咸阳朝廷。日。内(蒙太奇镜头1)。
△字幕: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秦始皇:李斯。
李 斯:(丞相)微臣在。
秦始皇:那些方士们自称贤者,有通天之本领,能练出长生不老仙丹妙药,传贤者方士卢生、侯生上殿。
李 斯:是,皇上。传卢生、侯生觐见。
太 监:传……卢生侯生……觐见……
卢生、侯生:(异口同声)方士卢生、侯生叩见皇上。
秦始皇:平身!
卢生、侯生:谢皇上。
秦始皇:朕,问你们,聚集了几百方士,你们二人是方士贤者,要给朕练出长生不老仙丹妙药,可否练出来?
卢 生:皇上,世上真有长生不老仙丹,徐福不忠不孝,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东渡仙岛不复返,独自享乐长生不老万岁。本方士与侯生再度东行,炼长生不老仙丹,献于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侯 生:皇上,本方士愿与卢生一同前往,练出仙丹,让吾皇万万岁。
秦始皇:朕,恩准。
卢生、侯生:谢皇上。方士告退。
14、秦国咸阳朝廷。日。内(蒙太奇镜头2)。
李 斯:皇上,真能相信卢生、侯生方士们会练出长生不老仙丹吗?
秦始皇:朕,笃信。方士们练出仙丹,朕就长生不老,永古千秋,永远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
李 斯:皇上此言差矣,世上真有长生不老仙丹,人类永古千秋不死,那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者,就不是当今秦始皇,而是始皇之祖先伯益。商汤始祖子契,秦赢氏始祖伯益,都是黄帝玄孙、玄外孙。享受帝王荣华富贵者,必是始祖伯益,再往上,便是黄帝,何尝会轮到当今始皇耳?
秦始皇:丞相言之有理。那方士卢侯二生寻找长生不老仙丹,岂不是欺君之罪,诛灭九族耳?
李 斯:皇上,臣认为炼仙丹纯属无稽之谈,药王炎帝尚未寻求到长生不老仙丹,方士靠巫术求仙丹,实属欺君之言,骗取钱财而已。
秦始皇:方士欺君之罪不可饶恕。陶将军、邓将军。
陶将军、邓将军:末将在。
秦始皇:令你二人率军捉拿聚集咸阳的几百方士,治罪坑杀,消除后患。
陶将军、邓将军:末将遵令!
15、秦国咸阳方士汇集点。日。内(蒙太奇镜头3)。
侯 生:卢生,你在朝廷皇上面前夸下海口,练出仙丹,让皇上长生不老吗?
卢 生:蠢货,吾不夸下海口,骗术当场揭穿,岂不立斩不赦。
侯 生:原来你是骗一时算一时啊。那你还能骗过下回吗?
卢 生:这是最后一回了,皇上好骗,可丞相李斯骗不过呀。
说不定你我前脚走,后脚李斯就向皇上进谏,揭穿骗局,罪灭九族。侯 生:那你如何打算?
卢 生:两个山字。
侯 生:出逃?
卢 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今晚不出逃,明天早上你我人头落地。
侯 生:妙哉,你我不约而同,带着家眷,赶着马车,一走了之。
卢 生:既然我们两人携家眷逃跑,是否考虑东行投奔徐福,隐居东海仙岛?
侯 生:不可,皇上派兵追赶,害了徐福,也害了你我,东行不可取。
卢 生:皇上派兵东追,你我南行,越追越远。
侯 生:向南逃遁雪峰山,远古少典大王流放蚩尤去了雪峰山,蚩尤在雪峰山梅山发展九九八十一兄弟族,后来被黄帝剿灭,所以梅山与倒霉山谐音不吉利,我们就隐居在雪峰山第三高峰云山,神仙都找不到我们。
卢 生:事不宜迟,立即南逃云山。
16、咸阳城。日。外(蒙太奇镜头4)。
△场面镜头:陶、邓将军率军捉拿方士。
陶将军:将妖言惑众,欺君犯上的方士们统统捉拿归案。
邓将军:启禀将军,咸阳城捉拿463名方士。
陶将军:可有卢生、侯生贤者方士?
邓将军:回禀将军。卢生、侯生跑了。
陶将军:立即将463名方士集体坑杀,一个不留。
邓将军:是!
17、秦国咸阳朝廷。日。内(蒙太奇镜头5)。
太 监:传陶、邓将军觐见……
陶、邓将军:末将叩见皇上。
秦始皇:平升。
陶、邓将军:谢皇上。
秦始皇:咸阳城方士是否坑杀干净?
陶将军:启禀皇上,咸阳城方士坑杀463人,卢生、侯生漏网逃跑。
秦始皇:什么?贤者方士卢生、侯生跑了?朕,令你二位将军率军限期捉拿坑杀,以绝后患。
陶、邓将军:末将遵令!
18、黔中郡都梁山儒林武陵乡桃源。日。外(蒙太奇镜头6)。
侯 生:卢生,坏了,看见了吗?陶将军、邓将军帅旗飘扬在云山下都梁山上,秦军把武陵桃源包围得水泄不通,你我九族休矣。
卢 生:(不惊反喜)哈哈哈……
侯 生:你不惊反喜,何笑之有?
卢 生:侯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掐指算算,今夕是何年?
侯 生:啊,明白了,按照秦国法度,陶、邓将军早误了捉拿你我期限,与你我同罪,必死无疑。
卢 生:恰是我们说服他们苟且偷生的好时机,看我三寸不烂之舌,如何说服他们留下来隐居求生。走,跟我迎接陶、邓二位将军。
19、黔中郡都梁山儒林武陵乡桃源。日。外(蒙太奇镜头7)。
卢 生:方士卢侯二生恭迎二位将军。
陶将军:大胆方士哪里逃,不向东投奔徐福,反向南逃遁云山,偷天换日之伎俩岂能瞒过本将军,给我统统拿下坑杀,罪灭九族。
卢 生:将军且慢且慢,听吾细细道来,说完话再捉拿坑杀也不迟。
邓将军:从实招来,赏尔等全尸。
卢 生:二位将军也是明理之人,秦王嬴政乱天纪,违背人类生死自然规律,逼着天下人为他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我等明知不可为,却又要违心而为之,这是为何?乃求生路,不得不骗一时是一时,罪不在方士,罪在秦王嬴政贪生怕死。
侯 生:二位将军明理,按照秦国法度,尔等也是死罪,与其吾等四人回咸阳朝廷送死,不如在这山高皇帝远之地,一起苟且偷生如何?
卢 生:乱天纪,罪在秦王嬴政,杀头的则是无罪之人,天理何在?
侯 生:如若二位将军非要死于秦国法度,为秦王嬴政殉葬,二位将军可选择自裁自
剔,放我等一条生路。邓将军:陶将军,二生言之有理,与其都回去送死,不如隐居偷生。
陶将军:既然尔等都不想死于法度,苟且偷生,自食其力。只是这小小武陵桃源,怎容纳我等几千士兵乎?
卢 生:本生出个主意,留下少许人在桃源,大队伍移居10里外大云山,云山乃黔中郡雪峰山第三高峰,素有云山虽小,却有山川之险,兵甲之雄,粟米之富,粗号偏安,然借一隅而图四海之大也。
陶将军:好,一言为定。留下少许在这小桃源休养生息,既有桑竹之属,又有良田美池,水源溪流奔腾,可谓世外桃源。
邓将军:听候陶将军命令,大队伍转移大云山。
20、都梁山武陵桃源。日。外(蒙太奇镜头结束,返回现实)。
卢武陵:三位客官,吾等来历已说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侯桃源:避秦乱,逃遁隐居武陵桃源,过着悠然自乐的生活。
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翟恭之:这么说你们的先世卢侯二生,邑人长官,以及陶邓长官所节制的士兵分为小桃源,大云山隐居两地,避世五百多年,可谓天长地久矣。
陶渊明: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器外。
武渔人:五柳先生是说,敢问游荡遁居武陵桃源的贤者方士和邑人之后裔们,你们现在了解多少世外尘埃之事啊?
陶都梁:说实话,尔等不说,吾等还真不知道天外之事。
邓云山:里长大人,五柳先生深知世外事,不妨慢慢道来。今日你家款待,明日我家迎接,主家轮流接待,不要怠慢了世外客人。
卢武陵:那就通知下去,主人具鸡黍,邀客至田家。
(后省略)